曹懷寧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我國是國際頭號人口大國,明星超生罰款、偏遠地區越窮越生的新聞常常招引人們的眼球。但是最近發布的一組數據卻讓人大跌眼鏡。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我國出世人口數為1723萬,出世率僅為1.24%。而從國際銀行2014年發布的其他199個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數據來看,我國的生育水平是全球最低的。
我國人的傳統觀念一直是多子多福,但遵從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方針影響了整整一代人,許多新組成的城市家庭已把獨生子女當成了默許的生育狀況。我們都覺得,撫育一個孩子需求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從孩子出世起,奶粉、嬰童產品就讓爸爸媽媽們勒緊了褲腰帶;孩子大些后要上的早教班、愛好班更是價格飆高;十分困難孩子快上小學了,“學區房”這個令人膽寒肝顫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而孩子從小學一路走到大學畢業,其費用更是讓爸爸媽媽感覺烏云壓頂。
除掉經濟上的巨大投入,怎么更好地陪同、教育孩子,怎么統籌作業與家庭,也在不斷削弱人們要孩子的志愿。有的人在被老一輩催婚催生后,跟同齡人吐槽:“是貓欠好擼,劇欠好看,仍是酒欠好喝?我為什么要急著生孩子找罪受?”
有一個時下很搶手的育兒概念稱,陪同孩子要遵從“3-3-3”準則——在孩子出世的頭3年,每天要高質量地陪同他3小時,而且脫離孩子的時刻不能超過3天。我從前觸摸過不少焦慮的爸爸媽媽,他們為每天沒有滿足的時刻陪孩子或偶然大聲呵責孩子而慚愧自責。但實際上,他們不是什么壞爸爸媽媽,僅僅被作業和日子弄得疲憊不堪的普通人。
作為懷孕、生子、撫育過程中最主要的參與者,女人對“生育”這件事的認知和情緒尤為要害。我的一位來訪者琳子盡心竭力想做一個好母親,但在日子中,她卻遭到了實際帶來的種種阻力:找的保姆不如意,與公婆的交流困難重重,老公給她的了解與助力缺少,作業也不順心。生育一年后,琳子由于老公越軌而呈現了嚴峻的郁悶癥狀,乃至想要抱著孩子一同去死。這樣的極點事例雖是少量,但其背面傳遞出的信息卻令人擔憂。
當時社會對全職媽媽的缺少認可、女人保證的不完善以及日益攀升的越軌率,正是不堅定女人生育決計的重要因素。
(摘自博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