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方華
我與海龍屯的相識,源于2014年夏天的一次采訪,也因而認識了海龍屯考古隊的負責人李飛教師。他前前后后在屯上工作數年之久,是名副其實的“海龍屯考古第一人”。他的考古筆記,讓我對海龍屯的調查和體會有了不一般的視角。
海龍屯是一座用石、磚、瓦、木構筑起來的山巔城堡,其間石材的運用最為廣泛,遍及于關口、城墻、地基臺階,甚至立柱以及窗盧。從山腳下的關口開端,我就帶著一種朝圣般的心態(tài),去俯視那些巨大又嚴寒的石頭。年月盡管讓屯上的瓊樓玉宇云消霧散,卻無法在這些樸素的石塊上留下傷痕。從被壘成關口或城墻的那一刻開端,它們的顏色就現(xiàn)已凝結,即便許多地方陷落了,在叢生的荒草之中仍然不曾有任何改動;后來,裝修煩瑣的木材因烽火而灰飛煙滅,造型美麗的瓦當因傾覆而碎屑四濺,色澤亮堂的青磚因時刻而褪色衰老,它們仍然頑固地保持著本來健康而冷峻的姿勢。
事實上,令我慨嘆的不是石頭,而是它們所代表的含義。遐想當年,要挖掘如此巨大的很多巨石,需求支付多少力量、血汗甚至生命,才干滿意楊氏土司“置一城認為播州底子”、“立子孫萬代之基”的要求?今日咱們所看到的這些石料大多沉重無比,在那個年代,運送的難度或許比挖掘的難度更高。但史猜中并沒有留下關于石料運送方法的只言片語,山上也沒有任何痕跡供咱們參閱,只能揣度他們或許是憑借了滾軸、滑板,輔以水潑光滑等方法拖拽而來。
但是,不論如歌猜測,面臨那些巨大的石塊,我只能驚嘆,而一切驚嘆的極點,當屬飛虎關面前的“三十六步天梯”——巨大條石壘就的臺階高近70厘米,臺階平面向下傾斜,臺階兩邊,就是數十米高的山崖。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平播之役”,楊應龍能反抗明朝大軍數日之久,這道通途功不行沒。短短的36步,卻讓止境的飛虎關遙不行及,不知道有多少戰(zhàn)士倒在這兒,不難想象那種尸橫遍野的悲慟和哀怨……當年,拎著長刀的楊應龍,必定也曾傲立飛虎關。當一塊塊巨石毫不留情地滾向數十萬大軍時,我想他的心必定是在歇斯底里地呼吁:保家衛(wèi)國的榮耀宗族,變成了“逆亂播州”的糲渾;抵擋外族的堡壘,成了家與國的戰(zhàn)場,這或許是年代的悲痛。
屯上的富貴宮廷,跟著楊氏土司700多年光輝的完結而付之一炬,唯有那些青石,默不作聲地穿過了年月的輪回和前史的興衰,呈現(xiàn)在咱們面前仍然無動于衷,被鮮血浸透過的顏色、紋路和棱角,也現(xiàn)已被風雨洗刷潔凈,可謂崢嶸遠去,青石仍舊。
我忍不住想起李飛教師考古筆記中的那句話:“當目光穿越時空,穿越那一塊塊巨大的條石,我似乎看到海龍屯興修之初。石工如雨的汗水逐漸風干,淳厚的勞作號子逐漸飄遠,一座石頭城堡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