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克霞爾古堡坐落新疆哈密市的東南方,距哈密市大約九十多公里從哈密市前往,可先爭至哈密市80公里的五堡鄉.此段旅程為柏油路,然后,從五堡鄉向東再走10余公里,可抵達哈密魔鬼城,古堡即在此城中,從五堡鄉至古堡無大道可走,有必要憑借越野車輛,在蒼茫沙海上,艾斯克霞爾古堡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它是走進綠地的航標。
落日下,艾斯克霞爾古堡渾身通體散發著金色的光輝。狹小的古堡把身子緊緊貼在高高的雅丹上,兩者看起來天衣無縫,全體規劃匠心獨運,令人贊嘆不已。看過電影《新龍門客棧》的人們關于龍門客棧的形象不會不深入,這個小小的驛站就能夠決議到此的人們能否走出蒼茫沙漠。艾斯克霞爾古堡就是這樣的一個“龍門客棧”。在蒼茫沙海上,艾斯克霞爾古堡是一個意外的驚喜。它是走進綠地的航標。
古堡依山而建,面積不大,為上下兩層的兩座相鄰的土砂修建房舍,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10余米,殘高6至8米,頂部與堆積底部的厚砂約有五六米高。古堡坐南朝北,南面為風蝕峭壁,東面北面為雅丹土林,只要西面為一喇叭口狀翻開面。古堡頂部與沙山齊平,西側的雅丹已為斷面,風蝕嚴峻,東側古堡大于西側古堡。均開有規矩形的方形孔洞,看似眺望口,面南的峭壁上也有孔洞,似為調查南面的眺望口。聽說古堡內還有一個暗道,為人們貯藏糧食等物。古城堡自青銅時代至漢唐明清都在運用。古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是西通樓蘭東達敦煌的紐帶。不管從莫賀延磧過來仍是從樓蘭那兒精疲力竭地走出來,看到這個小小的城堡就知道已呼吸到綠地的氣味了。
艾斯克霞爾的原意是“破城子”。我在南北疆看到過許多破城子,但提到最袖珍的,確實是哈密的艾斯克霞爾古堡了。艾斯克霞爾古堡,就挨著五十里拱拜,這是間隔大海道到哈密綠地最近的驛站。艾斯克霞爾古堡緊鄰的這片沙漠戈壁,被踏出的幾條沙漠之路,大海道、五船道、伊西古道在絲綢之路上都是大名鼎鼎。艾斯克霞爾就在這三條路的路口交匯處。其時的人們從敦煌到吐魯番或是樓蘭,一般以為不經哈密盆地,從敦煌到吐魯番和樓蘭在地圖上觀看呈河,其水源頭是流經煙墩的沁城河。最早有水時一向流人沙爾湖與白楊河水集合,終究流入羅布泊。古往今來,在嚴格的噶順戈壁和大沙漠中,僅有能使艾斯克霞爾古堡和周圍居民得以生計的就是這條生命的河流。作為大海道、伊西古道(即伊州到西州,就是哈密到吐魯番)和遠通樓蘭半途的驛站,艾斯克霞爾古堡在三千年中的堅強存在,離不開庫魯克果勒河的潤澤和哺育。但上世紀80時代,這條河流也總算斷流,陪著現已人去堡空的艾斯克霞爾唱出了最終的挽歌。
艾斯克霞爾古堡下曾發現了許多墓地,這些墓地的時刻反常悠長,是最早的古堡的主人。考古學家測定,墓地的時代在距今3100年前,墓室中隨葬有很多的毛織品、皮革制品、骨角器、礪石、銅刀等,此外,毛線帽、彩條紋衣褲織造細密,縫線講究,可見其時的人紡織、染色、縫紉等技能都抵達較高水平,這些都進一步闡明哈密在三千年前就已和華夏溝通頻頻。這兒出土的人種為三千年從前的歐羅巴人,其毛發、肌肉以及衣飾猶存,皮衣、皮靴仍然無缺。這是開始的主人嗎?他們從何而來?為何對這偏遠的一角情有獨鐘?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艾斯克霞爾出土的干尸和焉不拉克、五堡出土的干尸,竟然與鄯善洋海墓地、蘇貝希墓地展現出的文明特點有著驚人的共同,因此,艾斯克霞爾古堡出土的干尸也大有玄機。
在出土的干尸中有一個令人驚異的發現,頭骨竟然有穿孔現象,這太令人震驚了。古怪的事還在后邊,頭骨穿孔現象遠不止停留在東疆區域,南北疆開掘的古墓中出土的干尸都發現了這個現象。這些人工穿孔在頭骨上沒有同定的方位,孔有方形,也有圓形,在頭骨上集中分布或分分布列,長寬直徑多在1厘米左右。細看能夠發現,有的孔壁上留有很尖利的刃器雕刻的痕跡。為什么會有這些穿孔的痕跡?是薩滿為之做過的手術嗎?仍是相似釋教密宗中的灌頂術一類的東西?三千年前在哈密綠地縱馬奔馳的游牧部落究竟是些什么人呢?
惋惜的是,有幾個墓地和干尸已被盜墓者破壞了。我從前看到挖出來扔到外面的木頭,因為不知道盜墓者是否竊取了墓中的東西,這些木頭還能不能做碳十四剖析就很難說了。
站在艾斯克霞爾的城墻上,能夠明晰看到,周圍是空闊的戈壁和沙漠,不管是從敦煌方向西來哈密的,仍是從樓蘭東來的,或是從吐魯番穿越大海道過來的,都必經艾斯克霞爾古堡地界。透過眺望口,一看便知。不管是從何處路過此地的人,假如看見與雅丹奇妙融為一體的艾斯克霞爾古堡,便能夠放心腸喘口氣,放下勞頓的鞍馬和自己,在此好好地大快朵頤或睡上幾覺。看來,艾斯克霞爾古堡還承擔著其時官府給予的監督的任務,有風吹草動,縣治便知,是敵人來了,同仇敵慨;是朋友來了,酒水相待。古堡既是“龍門客棧”,又是報導“雞毛信”的前方哨卡。
唐玄奘正是走的五船道精疲力竭地抵達這兒,直到看到了艾斯克霞爾古堡,才知道總算進入了伊吾城(古代哈密)的地界,九死一生的他狂喜交集。玄奘來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02年,伊吾獻城給唐朝,成為在唐代西域各地中第一個投誠唐朝的宗主國,被中央政府定名伊州。玄奘到來時,城主名叫石萬年,可能是回鶻人或粟特人,歸于九姓回鶻。玄奘和他碰頭攀談甚歡,獲得關碟后,在白楊溝大梵宇和廟爾溝梵宇宣講了十幾天的大乘教,即被高昌萬鞠文泰派人接到了高昌。
373年后,前史翻到了北宋,王延德奉北宋政府之命出使高昌回鶻,沿著唐玄奘的腳印一路西來。他沒有挑選伊吾路,卻挑選了玄奘之路,穿越了五船道,抵達了艾斯克霞爾古堡。在這兒歇息了幾日后,然后到鄰近的縣治地點納職城簽到,和守將陳氏碰頭后沿五堡、七角井、一碗泉、七克臺、都善到高昌回鶻。西域的大門就此翻開。王延德在公元984年(宋雍熙元年)四月回汴京(洛陽)后,向宋朝陳述了其時高昌回鶻的大約狀況。“獅子王雖以高昌為國都。但夏日以‘北廷(即北庭)為夏都,前往消暑。伊州(今新疆哈密市)的州將姓陳”,“其先自唐開元二年(714年)領州,凡數十世,唐時詔敕尚在”。
王延德走了400年后,明代青鳥使又沿著他的腳印走過來了。陳誠一行于永樂十一年八月初一從北京動身,穿過河西走廊,出嘉峪關,自玉門進入西域,首站哈密。他在《西域行程記》中寫道:“十五日從哈密動身,二十一日己時分,至一大草灘,傍有小山,山下有大泉,山上有土屋一所,地名赤亭。”他也說道“納職城毀”。清楚地表明晰他沒有走北道,而是從艾斯克霞爾古堡進來,因此看見了納職縣治的殘跡,對這兒可耕的田野,風景共同的風光,就留下了這樣的形象:“此地何由見此城?伊州哈密竟誰名?荒村漠漠連天闊,眾木欣欣向日榮。”陳誠歷時三載,行程三萬里,共十七國。十三年冬,回來北京,向朝廷呈送《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獅子賦》。明朝有關西域史的內容多本于此。今美國學者莫里斯·羅薩比稱這些文獻是研討明代初期中亞局勢最重要的材料。
現在,孤單的艾斯克霞爾古堡仍舊滿懷心思,落日下的背影凄涼無比。白云蒼狗后,又有誰知道最初那些現已埋進土里的故事和傳說呢?
(黃適遠:文明工作者、作家吳靜:攝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