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元
一家公司有一個開放式的大工作室,有200人在一同工作。由于辦理不到位,工作室常常發作燈、空調今夜未關的現象。
為此,行政部門想了許多方法。他們起先想到貼上一張“人走燈滅”的溫馨提示,作用欠安;后來,又宣布言辭懇切的告訴,要求咱們必須留意,作用也欠好;最終,爽性出臺相關處分方法,抓到犯錯之人罰款100元。看得出來,由于常常采納方法之后作用總是不盡善盡美,辦理者會在準則建造上不斷加大力度。結果是,準則加碼,辦理雜亂,作用欠好,職工沖突。
相似的問題也發作在酒店。客人脫離客房之后,電視和電燈都開著,酒店想出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法來:房間鑰匙(IC卡)既能夠開門,也能夠插卡取電。客人脫離的時分取走鑰匙,電源立即被堵截。酒店的這個聯動方法,歸于機制的領域,是“防呆機制”的一種。它源于才智,優于準則,辦理簡略,作用杰出。
針對同一個問題,有一家公司的職工想出另一個方法:他們在工作室大門的門楣上方,懸掛一幅卡通畫,只需一鎖門,卡通畫就會掉下來,上書:“你關燈了嗎”這個聯動方法,也歸于機制的領域,是“糾錯機制”的一種。
從以上故事中,咱們懂得了一個道理:準則當然重要,但機制比準則更重要、更牢靠,它會對辦理目標發生更大的約束力。
在一家出產復印機的工廠里,復印機周圍面需求裝置一個散熱排電扇,這個電扇一旦裝反,就會導致機器過熱損壞。但由于是流水線作業,作業者長期重復勞動,一不留神就或許犯錯。后來,主管要求作業者添加查看環節,即裝完后用手試一下風向。即便如此,也還有裝反的或許。為了處理這個難題,最完全的方法是修正排電扇結構,使得排電扇反向無法裝置。但這需求投入一筆不小的資金。后來,作業者開動腦筋,想出一個方法,即在排電扇周圍裝一個風筒,風筒的另一端裝上一紙質風車,假如安裝正確,排電扇就會正常排風,風車就會不斷旋轉。假如發現風車不轉,就要及時進行查看。這一方法很好處理了難題,并且本錢低價,操作簡略。
總結以上案例,咱們發現,借助于準則的辦理一般都是過后完成的。這樣的辦理不只作用欠安,并且失利本錢和辦理本錢高。而善用機制的辦理,一般都是事前完成的,防患于未然,不只辦理作用好,并且辦理簡略、高效和人性化。
(冬冬摘自《讀書文摘·經典》2016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