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前次到宏村,正年根底下,也是徽州人家預備臘肉的時節。在那一片片青磚黛瓦馬頭墻的屋檐下,滿是一排排暴曬的臘肉,洋溢著一派田園氣味。
正午時分,在街上一家小飯館里用餐,席間便有臘肉一份。厚厚方方,大片的臘肉斜放著疊在藍邊粗瓷大碗里,既像那氣勢宏厚的黃山,又不乏徽州耕讀人家的樸素。剛一上桌,陣陣帶有醇濃誘人的腌臘芳香就直往鼻子里鉆。
再看碗中之肉,帶著層次分明的“三段”,嫩黃的肉皮,玉黃的肥肉連著幽紅如紫檀色的瘦肉,晶瑩剔透。透過箸尖,甚至能看到密密的紋理和隱約有微紅、朱砂、橙紅的肌理。
吃上一口,熱騰騰的肉片肥瘦香嫩,鮮而不咸。咀嚼下,輕輕滲出的濃郁豬油,帶著少許奶香,卻無一點點肥膩感。米香、臘肉香糅合著淡淡木香,轉化為一股直逼內心的醍醐之味,妙趣橫生。
肉下那絲絲縷縷,微白嫩黃的的筍條也可謂精妙。脆生生的,浸透了油,沾惹了肉香,肉筍同食,悠遠流長的臘肉香與新鮮濃艷的筍香交相輝映,相輔相成。
我這輩子臘肉吃過不少,但在黃山腳下吃到的這次,無疑是最甘旨的回想之一。后向店家探問時得知,那臘肉正是出名已久的黃山名食“刀板香”。“刀板香”,單聽這個姓名,已無比引人遐思,透過這三個字,好像能聞見“炊煙裊裊香黃粱”的農家廚房刀板上食物的幽香。
據店家介紹,“刀板香”的做法其實很簡單,但要想打造出無與倫比的絕美味道,其間的門路可不少。
“刀板香”,其意在刀板留香,而能否真實香起來,最重要的環節在于“曬”,時節與日頭都有考究。最好選在新年前后那一段日子,將腌制中的豬肉一刀刀地掛在屋子向陽的墻上。沐浴著暖暖的陽光,白花花的肉逐漸泛黃、出油。待到春江水暖的春天,便需轉掛到天井的屋檐下,讓穿堂風吹著它漸漸風干。
此外,“刀板香”的好味還與砧板有著密切關系,一塊上佳的香樟木板是成就此菜的精華地點。天然成長的香樟木,自身就帶有共同香味。在與肉合蒸的過程中,香樟木會將香氣滲透到肉上,使肉有了香樟原始的芳香。一起,砧板還會吸走一切油膩,堅持了肉的咸鮮不膩。
“刀板香”可煮、可炒、可煎,但農家最遍及的吃法是將其洗凈后,整塊下鍋與切成細條的春筍共燉。竹筍最好是現挖的春筍,脆嫩微甜,有一股天然的冰幽香氣,能削減肥肉帶來的油膩感,一起淡淡的筍香也使得“刀板香”的香氣更為濃郁。
“終身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終是令人陶醉的,由于黃山齊云的奇秀,由于西遞宏村的安靜,由于老街古宅的厚重,更因這刀板留香氤氳出的如煙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