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山國際地質公園博物館坐落房山區長溝鎮,2009年3月29日奠基,2010年5月15日試運轉,觀賞招待才能以及體會效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2010年7月12日在承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期點評中取得評委組專家共同好評。法國專家馬提尼稱譽博物館“是一個簇新的、出色的、無與倫比的博物館,代表著我國國際地質公園的未來和開展”;馬來西亞專家庫莫點評道:“這是國際地質公園博物館的藝術精品,是群眾科普教育的最佳場所”;我國專家趙遜題詞:科學殿堂、啟智基地。
博物館占地6.11公頃,總投資1.8億元,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設計立意“驚天動地”,充分表現了“尊重天然機理,活用原生地勢,造型天然舒展,表里空間共同”的特征,具有唯一性和典型性。博物館展陳以“天、地、人、和”為魂靈,以公園的地質變遷、生物演化、人類進化為主線,以地學常識為支撐,以科普性、故事性、群眾化的言語為樞紐,使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公園的地質遺址和人文景象,讓游客感觸大天然的力氣和地球的造化功用,到達啟迪思維、傳達常識、培育愛好、激起探究的意圖。
博物館設室內展陳和室外科普廣場。室內展陳面積5800平方米,有開篇廳、地史演化廳、八大園區展廳、國表里國際地質公園展廳、什物標本廳、展望廳等六大展廳;室外科普廣場,展現大型標本和部分地學名人雕像。
自2011年4月3日正式面向大眾免費敞開,博物館堅持以“目標辦理規范化、日常辦理精細化、歸納辦理標準化、方針爭奪多元化、全體運轉效能化”的作業要求,以“時刻重視觀眾需求”為效勞主旨。開館以來,博物館充分發揮著科普教育、休閑旅行、科研教育、宣揚展現、信息溝通的功用,觀賞招待才能以及體會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是國家3A級旅行景區、國土資源部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為社會各階層供給了一個杰出的學習、活動場所,成為了宣揚房山的一張精巧手刺。
榜首展廳——開篇廳
展廳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序文、公園全景沙盤模型、浮雕以及LED展現屏,展現八大園區的地質遺址和人文景象。沙盤模型采用了立體可升降式結構設計,以此來杰出公園數十億年的地質演化前史,先后閱歷了“燕山型陸內造山效果”、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才形成了獨具魅力、巧奪天工的地質遺址景象。
第二展廳——地史演化廳
經過巖石演化、結構演化、生物演化3條主線,展現咱們所寓居的星球,曾歷經數次滄桑變遷,經受了觸目驚心的地殼運動,構成了綿長而動聽的地質演化前史的壯美畫卷。30米長的時空地道表現了邃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重生代幾部分。時空地道左邊展現了地球的全體變遷,右側展現了房山地質前史變遷進程。
第三展廳——八大園區展廳
杰出反映園區六大特征,以八個園區(十渡園區、石花洞園區、周口店園區、圣蓮山園區、上方山—云居寺園區、百花山—白草畔園區、野三坡園區、白石山園區)為展現單元,進行大型場景仿制。
第四展廳——國際地質公園大家庭展廳
展現全球從2004年至今,國際100家地質公園圖片,我國現在有29家國際地質公園。展現各個友愛公園的巖石標本,讓觀賞者全面了解全球國際地質公園的開展概略,并了解巖石在人類的文明和進化中起到的重要效果。
五個巖石柱(邃古柱、元古柱、古生柱、中生柱、重生柱)上能夠看到從邃古代到重生代,北京地區白云蒼狗的劇變。
第五展廳——什物標本廳
以展現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和礦藏內容為主。這些礦藏和觀賞石標本,蘊含著豐厚的地球信息,記錄了地球的演化前史。
第六展廳——展望廳
首要反映2004年以來兩省市三區縣聯合創建中園房山國際地質公園的進程及開展前景。
2006年9月17日,在第二屆國際地質公園大會上,我國房山國際地質公園正式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意并授牌。博物館已于2013年榮獲全國3A級景區,一起成為以地質大學教育實踐基地為首的各類高校科普基地。
室外廣場
室外展場區域,展現了公園特征的大型巖石標本以及在這里作業過的部分聞名地質學家雕塑。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六甲房村
觀賞時刻:9:00-16:00(15:30中止入館,周一閉館)
觀賞門票:免費
搭車:從天橋乘坐836路(房山大韓繼線、張坊線)— 到房山購物中心下車— 換乘中巴12路 至房山國際地質公園博物館下車即到。
自駕車:北京——六里橋——G4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下——韓村河——長溝云居寺路口——房山國際地質公園博物館。
電話: 010—61368210
網址:http://dzgybwg.bjfs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