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菲
馕好日子好
吐尼莎汗·阿不都克然木15歲就會打馕了。在柯坪,女性不會打馕就像男人不會放羊相同——那日子幾乎沒法兒過。
馕打得好,男人們都伸長了脖子,順著香味就追上門了。吐尼莎汗當年就是憑著這股子魅力,把孩子他爹從十幾里外的縣城給引來的。
“那個時分嘛,追我的人多得很,我湯飯做得好、馕打得好,麥西熱甫也跳得好!”58歲的吐尼莎汗提起自己當年的風景,滿臉自傲與爽快。
年輕時的吐尼莎汗美麗又精干,尋求她的小伙子從村口能一向排到村尾,可最終仍是木塔里普力挫群雄,打動了姑娘的芳心。
那個時分,下庫木力村的習俗是:男人的本事要看杏木砍得好欠好;娶老婆要看她馕打得好欠好。
杏木在柯坪人的日子里必不可少。打馕生火要用杏木枝子,吃湯飯要用杏木雕的小勺“庫休克”……所以,一個男人要是連杏木也砍欠好,日子質量必定受影響。
打馕就更不用說啦,一日三餐離不開馕的維吾爾人有句諺語:“馕是崇奉,沒馕遭殃。”誰家的女性不會打馕,那可真是要遭殃。
異乎尋常“恰皮塔”
柯坪馕異乎尋常。在新疆50多個種類的馕里邊,最薄、吃法最特別的要屬柯坪馕。這種被稱為“恰皮塔”的美食在柯坪有兩三百年的前史。
傳說很久以前,柯坪人也吃和其他地方相同的厚馕。有一天,來了一群避禍至此的饑民,憨厚仁慈的柯坪人看到他們饑不擇食的姿態頓生悲天憫人,家家戶戶馬上開端生火打馕。
但是,一般的馕從制造到烤熟至少得半個小時,為了讓饑民吃上又快又好的熱馕,不知是誰家的巧媳婦想出個絕妙的點子:把面團搟成薄薄一張面皮,放到馕坑里只需十幾秒鐘就熟了。所以我們紛繁仿效制造這種薄皮馕,并代代相傳下來。
到了今日,恰皮塔已成了柯坪大眾逢年過節、款待貴客時必吃的特色美食。而與這種美食相得益彰、如虎添翼的,當屬柯坪羊肉。
柯坪天然環境干旱、土地鹽堿化嚴峻,能種莊稼的土地不多,所以柯坪人自古以來家家戶戶都養羊,以羊肉為主食。
在這里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望無際的戈壁荒灘上,只見幾個小白點遠遠地在山頂上移動。“那就是柯坪羊肉好吃的原因啊!”當地朋友告訴我,柯坪羊不容易,吃一點草得爬到那么高的山坡上去,吃不了幾口又得跑好遠才干找到一點草。
東跑西顛的柯坪羊不只成了運動健將,吃了含鹽堿的草今后,身上的肉不只脂肪少,滋味還特別香。新鮮的羊娃子肉裹在薄薄的恰皮塔里邊吃,那個美啊,自己想去吧!
23秒甘旨出爐
吐尼莎汗喊來街坊的幾個婦女,現已開端忙活了。她蒙上一塊頭巾,四肢利索地點著馕坑里的杏樹枝,等樹枝燃燒得差不多了,就用一把稻草扎成的刷子往馕坑里灑些水,馬上竄起一股青煙。
面團現已在胡楊樹干掏成的木盆里發得白白胖胖了。幾個婦女跪在宅院里的大木床上,把小巴郎子往床腳一放,給個卡巴克(維吾爾語“葫蘆”)就一邊兒玩去了。
把發好的面揪成一個個圓形的面團,壓扁,再用搟面杖搟成薄薄的面皮……婦女們各司其職,方法嫻熟到乃至用不著言語溝通。我們靜心干著手里的活兒,我按坯,你搟皮兒,一個傳一個,紋絲不亂,流水線作業似的。
不一會兒,搟好的面皮就傳到了吐尼莎汗手里。只見她胸中有數地把右手塞進一個拳擊手套般的大皮套里——這是一個用羊皮裹上棉花縫制成的扁圓形馕托。且看吐尼莎汗怎樣把它舞得虎虎生風吧。
精彩的部分開端了。吐尼莎汗左手拿起一張搟好的面皮貼在右手的馕托上,然后以飛快的速度來回拋接,直看得我目不暇接。聽說這樣可以使面更勻、更勁道,烤出來的恰皮塔口感更好,裹羊肉的時分也不容易破。
馕坑現已燒熱了。吐尼莎汗把面皮一個個貼到馕坑壁上,只頃刻,一張張烤熟的恰皮塔就出爐了,我趕忙看一下表,烤制一張恰皮塔只用了23秒!
“烤的時分嘛,火要旺,速度要快,否則就糊了。”吐尼莎汗一邊手中上下翻飛,一邊笑著跟我談天。我愣愣地看著她忙活,幻想當年她這副利索的姿態不知迷倒了多少小伙子。
香脆的恰皮塔連續出爐了,很快就在桌上摞成一沓。一個媳婦彎著腰,把馕仔仔細細地堆放規整。維吾爾族員對馕的敬仰和從不糟蹋糧食的美德,在日子中隨處可見。
掉在地上的馕不能踩跨,要撿起來放在高處讓鳥兒吃掉;一只馕要用手掰著吃,而不是用嘴直接撕咬,標志著聯合的維吾爾族員即便具有一只馕,也要掰開與世人共享。一個對糧食有如此情緒的民族,必定是一個酷愛天然、懂得日子的民族。
我從吐尼莎汗手里小心謹慎接過一張恰皮塔,用手撕下一塊放入口中,細細咀嚼,糧食的芳香馬上分布開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