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揚
現代水族館始于19世紀的大發現時代,興于亞克力水箱技能,現在已成為休閑旅游中不行分割的一個部分。海洋占到地球面積的70%,但因為天然條件所限,與陸地比較,人類對海洋的了解仍極為匱乏,而水族館能夠將千里之外的海洋直觀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不論從教育仍是文娛的視點,都有著不行替代的文明影響力。印度環境維護運動家巴巴·迪奧姆有一句出名的演講詞:“歸根到底,咱們只會維護咱們愛的那些事物;而咱們只會愛咱們了解的那些事物;但咱們終將了解咱們被教訓的事物。”感謝水族館,讓咱們能夠近間隔觸摸那些與咱們同享這座水藍星球的美麗生物。
咱們為什么要去水族館
海洋與海洋生命,總是有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水族館,則是人類接近海洋最快捷的方法之一。
置身于湛藍的水缸前,讓燈火透過海水投射在身上,變成藍色的波紋影子;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美妙魚類在眼前搖曳生姿,只需靜靜凝視,好像就能夠和海洋——人類的家鄉——建立起冥冥之中的聯絡。
與陸地比較
人類對海洋的了解
是如此匱乏
人類對水生動物的賞識前史,能夠追溯到上古時代。在西方,早在4000年前,蘇美爾人便有在池塘里養魚的記載;最早的魚缸呈現在羅馬帝國時代,人們開端把歐洲常見的一種淡水魚類——鲃魚帶入室內,作為寵物養在床下的大理石缸里;后來,玻璃的發明帶來了通明的水族缸,養魚的賞識性進一步前進。在東方,金魚和錦鯉的馴養歷經千百年的開展,現已成為一門斑駁的藝術,唐朝的韓愈曾在《盆池五首》中寫道:“老翁端的似童兒,汲水埋盆做小池。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垂釣時。”“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蟲許多不知名。遽然渙散無綜影,惟有魚兒作隊行。”
現代水族館的鼓起,還要歸功于19世紀的大發現時代與啟蒙運動。在帆海大發現的布景下,博物學家們熱衷于探究異域,并把發現的生物標本帶回歐洲進行研討,所以,便利長途運送熱帶動植物的水族箱應運而生。1832—1850年間,科學家們不斷改善水族箱,使其便于加熱和保溫,具有更好的水循環體系,能夠從頭結構水族生態。1851年,英國萬國飽覽會上展現了一種可用于賞識的水族箱,由此發作一股文明熱潮,席卷了整個歐洲。1853年,英國的天然博物學者、海水水族箱的發明人菲利普·亨利·格斯在倫敦動物園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公共水族館,名曰“魚房”(Fish House)。也是這位格斯,將aquatic(水族的)和 vivarium(玻璃缸)兩個詞相結合,發明了aquarium(現代含義上的“水族館”)這個英語詞匯。
某種程度上,水族館和動物園相同,都反映了人類與天然的聯系。起先,人類的起點是實用主義的,捕捉或養殖首要是為了食用。當生產力逾越了底子的生計需求,獵奇、消遣的心態隨之發作,貴族以保藏珍惜物種的標原本顯示品味和位置,觀看來自其他大陸的馬戲則成為普羅群眾最新潮的休閑方法。現在可考的最早的水族動物扮演,是在美國波士頓水族花園(Aquarial Gardens,1859年創建)進行的海豹扮演,其時的展覽、扮演都是以文娛和商業為意圖,動物們的福利并沒有得到重視。
20世紀50、60年代,《幽靜的春天》等重視環境問題的作品連續宣告,發作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現代環保理念開端鼓起,水族館的功能,也開端從樸實的文娛,向科普與環保搬運。一同,水族館的締造和展覽技能也在前進,20世紀70—90年代,舊式的狹小水族箱被亞克力玻璃結構的巨型水箱替代,海底隧道等搶手設備也隨之誕生,美國的蒙特瑞海灣水族館(建于1984年)與日本大阪海游館(建于1990年)都是其時的俊彥,至今仍坐落國際最大等級的水族館之列,它們引領了國際水族館業的潮流,其他國家紛繁仿效。
新式水族館,一方面能夠令游客更有感同身受之感,另一方面,更大的空間和愈加豐厚的物種,也為館內進行科學調查與研討、安排多樣化的社會活動供給了或許,例如,澳大利亞悉尼水族館建立了專門用于協助包含大堡礁、儒艮、海龜等本地生態種群的眾籌基金;2017年6月,美國芝加哥謝德水族館參加救援了一頭于加拿大誤入淡水河流的白鯨;優異水族館的展覽內容,都以喚醒群眾的環保理念為中心。
馬克·吐溫從前說:“旅游是成見的終結者。”在一個抱負的烏托邦國際里,或許人類和天然能夠調和并存,徹底不需求水族館或許動物園的存在;但在實際中,水族館這樣的人工設備,究竟為大多數無法進行戶外探究的一般人供給了一個了解天然的窗口,促成了人與動物密切觸摸的體會。研討標明,群眾親身觸摸并了解天然物種,有助于消除對環境的冷酷與無知,然后加強維護天然的舉動。
在整個天然旅游工業中,水族館相對來說更為冷門。更簡單引起人們重視的或許是動物園里那些和人類親緣聯系更近、更有共鳴點的哺乳動物,而不是水族館里那些目瞪口呆、好像無法進行溝通的冷血動物。在誕生初期,水族館僅僅作為動物園或飽覽園的一個隸屬部分而存在,直到1859年詹姆斯·卡丁和亨利·巴特勒創建了美國波士頓水族花園,水族館才第一次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共設備。由此人們才越來越感到,海洋占到地球面積的70%,但與陸地比較,人類對海洋的了解是如此匱乏。
一個紀錄片導演的水族館行走陳述
記住小時分去動物園玩,站在北極熊展區前面,隔著薄薄的一層玻璃,觀看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在水中來回巡游,作為一個看過太多天然紀錄片的孩子,我總是不由得想:這頭動物是能夠從一百米外加快、幾秒鐘就沖到我面前把我頭骨拍碎的猛獸啊,它近在咫尺,泰然自若,好像一切的力氣都積儲在肌肉里等候迸發,這讓我由衷地對大天然感到敬畏。后來我才知道,狹小的展區并不合適北極熊日子,它在水中重復繞圈游動,是因為場館條件匱乏而構成的刻板行為。
多年之后,那個曾為北極熊驚嘆的孩子,成了一個紀錄片導演。我為國際最大的天然前史博物館——美國國家天然前史博物館作業過,也旅游過國際五大洲的許多當地。我從前進行過為期兩個月的海上飛行,兩次穿越大西洋,在地中海的港口城市間環游;也曾潛入大堡礁,在水下不小心弄丟呼吸嘴,和黑鰭礁鯊正面遭受;我見過飛魚和海豚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躍起,向陽將天空染成一片粉紅;也曾在杜布羅夫尼克港口發著燒劃獨木舟,品味剛從海灣中打撈起的海膽珍饈;在卡薩布蘭卡,成排的虎鯊、檸檬鯊與雙髻鯊躺在魚市上,我跟從海洋生物學教授當街進行解剖;在南卡羅來納,溫潤的霧氣從河面上成片升起,咱們在入海口撒下釣網,檢測捕到的年少鯊魚……一同,不論走到哪里,我總會抽出一兩天時刻專門去看望當地標志性的水族館,賞識它們規劃與布展的巧思,更重要的是,了解它們一起的關于物種及其維護的理念。值得欣喜的是,現在的水族館愈加重視動物的日子豐容,以及游客的學習體會,游樂之外,人們也愈加重視動物生計環境與福利的討論。
水族館的存在,讓我能夠了解距日常日子千里之外的海洋,直觀地感觸海洋生物的多樣與夸姣,無疑是打破無知的最好方法之一。6年來,我走過全球的14家水族館。我想,這個國際上并沒有所謂“最好的水族館”,有太多要素能夠去衡量,但最重要的是,不論締造者仍是參觀者,都應該堅持尊重天然的心態,讓更多的人能有時機從水族館這個小小的六合開端,懂得怎樣去了解和關愛整個海洋。
我僅僅一個一般的旅游者,或許沒有科學家的耐性、戶外探險家的勇氣,也不像我的偶像——澳大利亞野生動物節目主持人史蒂夫·歐文那樣出生在動物園、從小就與動物親如一家,但我能夠用筆和鏡頭調查、記載我所愛的動物,為人類與天然的調和共處奉獻一點力氣。
醫學研討標明,旅游水族館能夠使人的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長時刻來看有益于健康。
為了便利海水的取得與循環,大部分水族館都建在海港旁。建于1929年的美國芝加哥謝德水族館,仰仗其時暢通無阻的芝加哥鐵路網,將海水從火車運到內陸,然后成為國際上第一座內陸水族館。現在要締造內陸水族館就不必那么麻煩了,海鹽、礦藏與淡水可按必定份額混合為人工海水,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國際上第一條海底隧道誕生于1985年,坐落新西蘭首都奧克蘭的凱莉·塔爾頓水下國際(Kelly Tarlton's Underwater World)。開創人凱莉是一名海洋考古學家兼潛水員,她開發了一種處理亞克力資料的新技能,能把大片的亞克力玻璃加熱成型。畢竟建成的隧道長110米,分為海洋生物區和鯊魚區。因為光線折射,從隧道里看到的魚都比實際上要小三分之一左右。
美國波士頓水族花園呈現了現代海洋動物扮演的濫觴,園內開端有兩只“文武雙全”的海豹,名叫奈德和范尼,它們被捕捉的時分只要三個月大,后來學會了演奏手搖八音盒等才藝。1861年,水族花園得到一頭在加拿大捕獲的白鯨,并練習它進行扮演,它也是國際上第一只被人工養殖的鯨類。
國際上最長命的水族館魚類是一條澳洲肺魚,1933年入住美國芝加哥謝德水族館,度過了八十多個春秋,因為健康原因,2017年年頭對它施行了安樂死。澳洲肺魚體內有肺(鰾),可時刻短地在陸地上呼吸,被以為是見證了魚類進化為兩棲類的中心物種。
國際范圍內調查到的生物絕食記載的堅持者,是來自日本鳥羽水族館展出的一只大王具足蟲,它沒有進食的時刻長達5年零43天。這種來自深海的甲殼綱動物生來推陳出新緩慢,盡管這么久不曾進食,水族館作業人員以為它的健康情況杰出。但是這只大王具足蟲畢竟仍是逝世了,原因不明。
人類該怎樣守候海洋?
水族館絕不只僅僅僅一個“裝魚的當地”,那些實在優異的水族館,從修建規劃到策展構思皆有學識,也不乏大師之作;從游弋其間的特別物種到無限接近海洋的體會環節,更是形形色色,費盡心思,不論初識大海的單純孩提,仍是已頗具履歷的天然愛好者,在這兒都能為自己翻開一個新的國際。
大阪海游館
國際上怎樣會有
這么美麗的動物存在?
作為一個在國際各地看望過多家水族館的人,當旅伴問我要在大阪海游館待多久時,我輕描淡寫地說:頂多三個小時——誰還沒看過鯊魚啊!
現實上,咱們從10點海游館開門算起,足足轉了6個小時,才稱心如意地脫離。
大阪海游館是國際最大等級的水族館之一,坐落于大阪天保山港口村,修建外部由藍、紅、黑三色掩蓋,別離標志著水、火與地球,應合海游館絕無僅有的“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主題。這一概念來自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E.Lovelock)提出的蓋亞假說:具有火山活動的地球和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互相互相作用,然后構成一個生命體。
環繞太平洋,亞洲與大洋洲板塊東岸和南北美洲西岸,是大陸板塊之間接軌與磕碰的前哨,有一連串海溝火山弧和火山帶,常常發作地震和火山迸發。與此一同,地殼活動帶來了熱量與養分,熱流與寒潮互相磕碰,然后滋養了生命。環太平洋區域生物散布最布滿、最多樣的當地,也恰巧與“火之環”(ring of fire)重合,因而被稱為“生命之環”(ring of life)。
海游館依據環太平洋火山帶上的生物棲息地,設置了19個永久展區,包含日本森林、阿留申群島、蒙特瑞灣、巴拿馬灣、厄瓜多爾熱帶雨林、南極大陸、塔斯馬尼亞海、大堡礁、太平洋、瀨戶內海、智利的巖礁地帶、庫克海峽、日本海溝、北極圈、福克蘭群島、馬爾代夫群島等。
好的展覽就像是在敘述一個悅耳的故事。咱們從八樓乘電梯下到一條海底隧道,穿越這道由五彩斑駁的熱帶魚類裝點的“水之門”,沿旋轉樓梯繼續向下,從陸地“潛”入了海洋國際。
大阪海游館是我所見過的豐容作業做得最好的水族館之一。豐容,指的是在圈養條件下,為豐厚野生動物的日子情味、滿意動物生理和心思上的需求、然后使其展現更多天然行為而采納的一系列辦法,包含籠舍豐容和行為豐容。失去了豐容,動物園和水族館就僅僅一些冷冰冰的人工修建,動物會在日復一日的禁閉下,發作轉圈、麻痹、撕咬自己等刻板行為。
籠舍豐容,不只為野生動物發明了原生態的日子條件,也為游客帶來感同身受的旅游體會。小爪水獺是日本森林展區的明星,它們不只具有河邊與河水兩個日子區,還有一條銀鏈般的山澗從假山山頭飛流直下,和山間的樹木、青苔一同,組成美麗的森林景象。在一個旮旯里,瀕危的日本淡水蟹正如蜘蛛俠相同攀附在峻峭的巖壁上,零散的水流擊打在巖石上,為它們帶來濕潤的生計環境,也在方寸間營造出靜寂之美。
行為豐容,則是經過把戲喂食、增加玩具等方法,讓動物們能在日常日子中找點樂子,避免它們在籠舍里悶壞。越聰明的動物,越需求新鮮的影響,在塔斯馬尼亞海展區,水面上方懸掛了球形玩具,招引太平洋短吻海豚躍出水面,就像它們在野生環境里日子時相同。
蒙特瑞灣的海獺帕嗒小姐剛剛度過21歲生日,海游館為它舉辦了慶生特展,在展覽中,能夠看到帕嗒是怎樣一次又一次地把作業人員用心挑選的玩具棄若敝屣的,不論空心球、棒球,仍是寫著“生日快樂”的硬紙板,帕嗒都是拿來玩兩下就失去了愛好,“分明很心愛,為什么不喜歡呢!”作業人員一邊紛繁作捂臉狀,一邊繼續盡力測驗新的把戲。
豐容最極點的體現是在極地展區。南極大陸展區的天花板上飄灑出刨冰樣的“雪花”,企鵝居民們站在風口下面,一副享用的姿勢。北極圈展區不只會飄雪,還做成半敞開的款式,當0℃左右的北風吹在我身上,眼前那只胖成了球的環斑海豹用小爪子從雪地上薅起一塊冰,放進嘴里大嚼特嚼,我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它吃了至少十分鐘,直到凍得受不了才脫離,此刻它的身邊現已被刨出了一個坑……
跟著樓層進一步下降,室溫也越來越低。我甚至置疑,海游館只管使環境無限逼近于天然,底子沒把“人類的生計條件”考慮在內。
館內沒有虛浮的解說員,也沒有扎眼的閃光燈,每個展區都用一起的布景和氣質將參觀者圍住,促進人們調集一切的感官,感觸天然的雄偉。比方展出深海動物的日本海溝區,徹底是一片漆黑,僅有的紫外線燈也無比弱小,為了看清水箱里細小的深海動物,我簡直能感覺到自己雙眼的肌肉將瞳孔放大的盡力。以海島、沙灘出名的馬爾代夫區,則直接拓荒成了一個50平方米左右的淺水觸摸池,能夠親手觸摸鰩魚的背部,感覺滑潤得像一塊果凍,和它們粗暴的表面截然相反。在相鄰的福克蘭群島區,鳳頭黃眉企鵝的喧囂叫聲和體會,讓我嚇了一大跳。
海游館最大的展區是太平洋西北部,親潮(千島寒潮)與黑潮(日本熱流)在此會聚,為日本海域帶來了豐厚的生命體。這個展區是一座巨型水箱,深9米,寬34米,蓄水5400噸,使用了1.5倍于其時年產量的亞克力資料,開創了亞克力水箱的先河。也只要這么大的水箱,才干容得下國際上最大的軟骨魚類——鯨鯊,它能夠長到 12米長、20噸重,體積相當于兩輛大巴車。在野生環境中,鯨鯊能夠下潛到980米深,遷徙1.3萬公里遠,因而在全國際的溫暖水域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但它也遠比表面看上去要軟弱,因為巨型身段帶來的巨型魚鰭,它成了備受喜歡的“魚翅收割”的目標。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鯨鯊,它青灰色的皮膚上星羅布滿著白斑,身體呈倒三角形,寬廣的腦袋把小眼睛擠到兩頭,有種呆萌的氣質,但體型帶來的震懾依然很激烈。看著它在水中好像失重般劃過,我情不自禁地為它的溫文濃艷所信服——這個國際上怎樣會有這么美麗的動物存在呢?它并非為我而存在,但它的存在自身就是一種奇觀。想到自己之前放話說“誰還沒看過鯊魚啊”,惟有羞愧。
除了鯨鯊,其他鯊魚、鰩魚和硬骨魚類一同,組成了不行分割的太平洋生態。在水箱的一個旮旯,我發現了一個由清潔魚開設的小“診所”,一只石斑魚正在候診,它打開嘴巴,讓清潔魚進入口腔,整理寄生蟲和死皮,二魚的合作十分默契。
環游完“太平洋”,出口處還有一個名為“顏博”的特展,專門展出各種有著古怪顏值的魚類,箱鲀、刺豚等萌物,以及“我很丑但很溫順”的石頭魚、蝎子魚等都在其間。展區還有互動游戲,能夠經過攝像頭辨認面部,把游客的臉改成魚顏。
大阪海游館有著國際級的修建規劃與豐容水平,“生命之環”的主題能啟示更多關于地球的考慮,策展細節也有許多日本特征,比方“賣萌”,館內的咖啡廳還有鯨鯊冰激凌與藍海冰激凌出售。
里斯本水族館
一個為“一切人”打造的海洋劇場
里斯本海洋館建于1998年——帆海家達·伽馬發現印度航線500 周年之際,作為以“海洋,未來的財富”為主題的里斯本世博會的會館之一。
“其時葡萄牙輔弼先生對我說,我能夠挑選奧利瓦港的任何一邊……我說不,我不想把它(里斯本海洋館)建在岸邊。我想建在水里。”一頭銀發的修建師彼得·車梅耶夫在鏡頭前笑著說,“然后一切人都嚇呆了!”
彼得·車梅耶夫,美國人,結業于哈佛規劃研討院,是大名鼎鼎的水族館修建大師,曾為美國的波士頓、巴爾的摩、田納西、阿拉斯加和意大利熱那亞等地規劃締造了大型水族館,每一座都成為炙手可熱的地標修建,并為當地經濟帶來了耐久的復興。
一開端,一切人都以為車梅耶夫的幻想是天方夜譚,但現在,穿過港口空闊的萬博公園,就能看見一座六層樓高的方正修建聳峙在水中,只經過一道廊橋與河邊相連,頂上立著桅桿狀的金屬欄桿,好像一艘正待揚帆啟航的巨船,又似一座絕世獨立的島嶼。修建師的創意來自指南針,擺脫了陸地的約束,這座修建得以朝向正南正北,四面別離指向四大洋,昭示著海洋館與地球的聯合。
踏上館外的紅磚地,身邊有循環活動的噴泉水幕。2011年建成的“海之樓”,周身由鱗片狀的白色瓷磚掩蓋,像一尊輕盈的祭海禮器。聯絡到大帆海時期葡萄牙對瓷器的瘋狂,這或許也是東方文明在殖民者土地上一種反向浸透的印記。
“海之樓”是為餐廳、商鋪和暫時展覽而擴建的,通往主海洋館的廊橋,室外段并不長,內部卻頗有些間隔,規劃師的用心,使得這段旅程并不無趣——內墻用五顏六色馬賽克拼貼成各種海洋動物的圖畫,天花板上裝飾了牛皮紙板做的海龜雕塑,呼應著一個暫時展覽的主題。
主海洋館的四角拓荒為四個展區——北大西洋、南極大洋、溫帶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每一展區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開創性地將海鳥、魚類、哺乳動物甚至植物作為一個全體展出,硬是在室內造出了天然的實在切面。
展覽空間分為上下兩層,比方北大西洋展區,上層首要展現寒帶礁巖布滿的海岸線,岸上生長著紅豆杉等歐洲常見樹種,大西洋海鸚以岸邊的溶洞為巢;基層用來展現水下部分,海鳥們不時潛入水下,與斑馬鯛、長吻魚等水中街坊同游,在用沙子填出的“海底”,能見到比目魚和鮟鱇魚的蹤影。除了20萬公升的分區水箱,各展區還有獨立的小水箱,展出與其他物種合不來的家伙——究竟,很難幻想水母、海馬和太平洋大章魚能和平地日子在一同。
每個展區都有自己的明星物種,北大西洋展區是大西洋海鸚,南極大洋是麥哲倫企鵝和風頭黃眉企鵝,太平洋是海獺,印度洋則是珊瑚礁,“鎮館之寶”是那兩只歐洲僅有的能在水族館里看到的海獺,它們憑借毛皮的浮力就能悠閑地漂在水面上,那種憨態使得一切人都高興不已。
中心展區是一座30萬公晉級的巨大水箱,以通明亞克力資料與四個分展區相隔,它代表著寬廣的公海,聚集了能在不同棲息地間遷徙的習慣性物種,如鯊魚、鰩魚、梭子魚、石斑魚等。五大展區互相相連, 像一幅綿長的藍色畫卷,也標志著地球上的海洋都是互相聯通的,在這兒,能看到翼展兩米的蝠鲼拍打著雙翼慢慢巡游,三五成群的科利鯖永久整齊劃一,身段扁平的大西洋棘白鯧閃亮如銀盤,膀大腰圓的高鰭真鯊一擺尾就能掀起一股氣場,還有好像巨大的灰色圓月的翻車魚,靠著不成份額的兩幅小鰭和尾部裙邊艱難地移動,它是國際上體型最大、產卵最多的硬骨魚類,也是里斯本水族館的另一個亮點。
在車梅耶夫看來,水族館并不是一個干巴巴的說教場所,而更像是一座劇院,海洋生物就是舞臺上的藝人,用多樣化的形狀和生計方法,給予賞識者一種逾越書本的情感體會。為了到達這樣的作用,近年來他一向致力于下降外在修建的存在感,一同愈加奇妙地使用內部空間,模仿天然生態條件,館內的說明標識也盡量削減。
里斯本海洋館包含了450個物種、16000多個個別,靠近天然的展出作用,也帶來驚人的作業量。建館初期,作業人員花了幾個月,才把海鳥、水母、海獺和椰子樹等生物從國際各地安全聚集到館中,一些來自智利的企鵝,在客籍搜集的時分仍是鳥蛋,是在綿長的運送途中孵化出來的;還有20只淺海長尾鯊,是裝在巨型水箱里運來的,因為鯊魚有必要一向堅持游動,才干從水中取得氧氣。最艱巨的使命,仍是要避免這些好不簡單來到這兒落戶的動物互相進犯。怎樣才干使捕食者和它們的獵物在一個水箱里和平共處?答案很簡單——喂飽它們。水族館每天都要保證“靈敏目標”——比方鯊魚和石斑魚——的喂食,肚子不餓的時分,這些家伙看誰都挺順眼。
“海之樓”2015年新參加的暫時展覽,是水族園藝大師天野尚的遺作,也是國際上最大的天然造景水族箱,它秉承了日本文明中“侘寂”的美學,不尋求完美和完好,為時刻帶來的改動留白。
彼得·車梅耶夫開端是誤打誤撞進入了水族館規劃這個小眾范疇,一干就是半個世紀,他曾這樣解說自己酷愛這項作業的原因:“即就是公共藝術館,存在于許多人的生長閱歷中,但畢竟仍是歸于那些優勝的人。而水族館歸于一切人。咱們心里都有一個孩子,不論年紀多大都能堅持獵奇的童心。即就是貧民,或許沒有經過教育的人,生命的獨特總仍是能讓你去探究,找到心靈的聯合。”
讓被現代文明禁閉的人類才智天然、愛上天然、回歸天然,我想,這就是公共水族館存在的含義吧。
即就是公共藝術館,存在于許多人的生長閱歷中,但畢竟仍是歸于那些優勝的人。而水族館歸于一切人。咱們心里都有一個孩子,不論年紀多大都能堅持獵奇的童心。
里斯本水族館的隱秘檔案
海獺和海豹不同,皮下沒有厚厚的脂肪層,所以需求許多進食,以維持在海水中恒溫所需的熱量耗費。它們是動物界的“大胃王”,一天所吃的食物分量占到體重的30%。
翻車魚一次能夠產3億枚卵。它們的幼魚體型很小,處于食物鏈底端,只要千萬分之一的幾率能活到成年。但成年的翻車魚因為體型驚人,簡直沒有什么天敵,僅僅相傳對環境影響十分軟弱,由此還催生了一款搶手手機游戲,玩家要搜集翻車魚不同的死法,包含被同類的逝世嚇死、被水里的泡泡埋沒而死、被相機的閃光燈閃死等。
意大利的熱那亞水族館,是彼得·車梅耶夫為1992年熱那亞世博會而規劃的,一同也是留念熱那亞裔帆海家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周年。
里斯本水族館
地址:Lisbon Oceanarium, Doca dos Olivais, Parque das Na??es,Esplanada Dom Carlos I South/North Direction, 1990-005 Lisboa
敞開時刻:夏日10:00—20:00,冬天10:00—19:00。
票價:成人(13歲以上)16.2歐元(約128元人民幣)。
官網:www.oceanario.pt/en
悉尼水族館
看護澳洲,也是看護地球
澳大利亞的生態體系,是進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新生代澳大利亞板塊與歐洲板塊及南極洲徹底別離,至今已有約4000萬年,這兒的生物也不走尋常路,當有胎盤類哺乳動物在地球上大行其道時,澳大利亞成為僅有被有袋類和單孔目動物占有的大陸。在澳大利亞的水族館,那些常見的“群眾臉”都退居其次,澳洲獨有的物種才是主角,即使是水族館的資深玩家,也能找到新鮮感。
悉尼水族館建于1988年,由澳洲本鄉修建師規劃,外形像一道巨大的波濤,一倒閉就成為澳洲最受歡迎的旅游意圖地。這個水族館的面積并不大,但充分使用了港口地勢,內部經過分層和分區規劃,別有洞天。
一進門,迎候我的第一位明星就是鴨嘴獸。現在只要在澳大利亞的水族館、動物園才干看到鴨嘴獸,在國際上其他當地養殖鴨嘴獸的測驗都以失利告終。為了完好展現鴨嘴獸水陸兩棲的習性,展現水槽分為陸地和水下兩個部分,模仿戶外生計環境,水槽后方由泥土堆積成“河邊”,雜亂無章地擺放著一些樹干和枝葉,前方大部分空間是水,透過玻璃能清楚地賞識鴨嘴獸的泳姿。不過,因為鴨嘴獸是夜行性動物,能否一睹芳容要靠命運。
鴨嘴獸的體型比我幻想中小許多,盡管是哺乳動物,但在陸地上的舉動顯著不如在水里靈敏。和由堅固角質組成的鳥喙不同,鴨嘴獸的嘴實際上是有皮膚掩蓋的,柔軟而賦有彈性,在水下,它們會閉上眼睛和鼻孔,徹底依托嘴上的感覺器官來尋覓食物——甲殼類動物和昆蟲。因為毛皮扎實且防水,1900年前后鴨嘴獸曾遭到毛皮商人的獵殺,所幸現在現已歸于無危物種,在澳大利亞東部和塔斯馬尼亞島的河流都有散布。
悉尼水族館的旅游道路規劃是先河流、再海洋,除了鴨嘴獸,河流區域還有一個亮點是澳洲肺魚,它是澳洲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保存的又一個寶貴樣本,體內有肺、能在陸地上時刻短呼吸。
澳洲和南極洲是岡瓦納古陸(又稱南邊大陸,是大陸漂移說所幻想的南半球的超級大陸)畢竟分居的兩個兄弟,所以在澳大利亞呈現企鵝并不古怪,悉尼水族館就設有一個小企鵝展區。小企鵝,又稱“仙女企鵝”,現僅存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南部海岸。和其他穿戴是非晚禮服的親屬不同,小企鵝的背羽是藍色的,可協助它們在海中隱身,騙過空中的掠食者,潔白的肚子則會讓來自水底的捕食者誤以為那僅僅陽光的反射。為了習慣澳大利亞較溫暖的氣候,小企鵝的體型比南極洲的親屬們要小許多,只要大約30厘米高,體重1.5公斤左右,比一般家養的雞還要小,是國際上最小的企鵝。
野生小企鵝均勻每天能游15—50公里(包含在海中上下潛游尋覓食物的間隔),澳大利亞濱海有許多當地能調查到野生小企鵝,我曾在墨爾本的菲利普島看到過小企鵝們黃昏歸巢的游行,它們閱歷了一天的捕食與被捕食后,雄赳赳雄赳赳地排著隊回家,比較之下,咱們這些人類就難堪多了,被海風凍得瑟瑟發抖。
儒艮展區的主體,是浮在海港中的一個巨型水箱,會跟著波浪上下起浮,讓人有身處海洋之中的感覺。
儒艮又稱海牛,就是傳說中的“美人魚”。18世紀,它們的近親——斯特拉海牛遭獵捕而滅絕,它們便成為海牛屬儒艮科現存的僅有物種。儒艮廣泛散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其間澳大利亞海域的數量最多,因為航運和污染對其棲息地的損壞,生計情況不容樂觀。儒艮的壽數可達70年,繁衍周期十分緩慢,一旦數量削減,種群便難以康復,現在已被IUCN列為易危物種。
悉尼水族館的兩只儒艮一雄一雌,都是從戶外救回的孤兒。雄性儒艮是2000年在昆士蘭州發現的,其時還未成年,而此前國際上還沒有成功育嬰儒艮寶寶的記載,走運的是,它在水族館作業人員的精心照料下活了下來,因為吃相心愛,被昵稱為“小豬”(Pig)。水族館曾測驗把“小豬”放回戶外,但8個月后發現它無法習慣戶外日子,體重減輕了許多,只好又帶回水族館,長時刻人工喂食。雌性儒艮名叫烏魯(Wuru),因為身體過于衰弱,也不行能放歸戶外,所以,它和“小豬”就成了澳大利亞僅有的、也是國際上僅有一對一起展出的人工養殖的儒艮。養殖員每天會把生菜直立著固定在塑料盒里,放進水箱底部,模仿儒艮的天然食譜——海草。“小豬”和烏魯都十分健康,每天要吃160公斤生菜,從早晨7點一向吃到晚上8點,睜開眼就不斷嘴,體重現已長到了400斤。游客能夠從展區上層看到它們浮出水面的姿勢,也能從底部的海底隧道中近間隔調查它們在水中的日子。
受東澳大利亞熱流的影響,悉尼區域氣候溫暖,因而水族館里展現的也多是日子在溫暖海域的物種。走進鯊魚展區的海底隧道,四周游弋著檸檬鯊、沙虎鯊、白鰭鯊、灰礁鯊,都是印度—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常見的,它們巨大的體型總是讓游客嘖嘖驚嘆,我一眼就認出了其間的黑鰭鯊,我在大堡礁潛水時從前正面遭受過一只。
大堡礁是澳洲最出名的旅游地之一,也是國際上最大的珊瑚礁種群,以及生物多樣性最豐厚的區域之一。近水樓臺先得月,悉尼水族館具有國際上最大的大堡礁展覽,巨大的海水水箱中共有6000多只動物,除了因為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而廣為人知的小丑魚和藍唐王魚,還有珊瑚礁常見的鸚鵡魚、曲紋唇魚等,游客能夠乘坐玻璃船,經過通明的船底賞識五彩斑駁的珊瑚礁國際。
2012年,悉尼水族館被梅林文娛收買,耗資一億澳元(約5.3億元人民幣)從頭裝飾,成為海洋生命連鎖水族館的一員,現在它變得愈加低齡化,設備愈加先進,但整體結構和展覽內容都沒有太大改動。
澳大利亞一起的生態,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輿演化,但這也意味著本地物種徹底沒有進化出應對外來生物的戰略。人類的遷入,給澳洲軟弱的生態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要挾:貓和狗成為本地動物最大的天敵;因為潛水者身上的防曬霜遮住了陽光,大堡礁每年都在衰退。期望在悉尼水族館的體會,能夠促進咱們愈加喜歡這塊獨特的大陸,做一個負責任的旅游者。
正如彼得·車梅耶夫所說:海洋都互相相連。看護澳洲,也是看護地球。
澳大利亞一起的生態,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輿演化,但這也意味著本地物種徹底沒有進化出應對外來生物的戰略。
悉尼水族館的隱秘檔案
儒艮的外形看上去和海豹、海獅是一家,其實與它親緣最近的動物是大象。
雄性鴨嘴獸的后腳腳蹼各有一根毒刺,里邊的毒液能夠令中小體型的哺乳動物逝世,對人類則沒有喪命的風險(僅僅會很疼)。盡管看上去萌萌的,但鴨嘴獸急了也會戳人。
除了卵生、哺乳、沒有乳頭,鴨嘴獸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沒有胃。科學家以為,這或許是因為它們剛好挑選了一些不需求雜亂消化的食物,所以胃就逐步退化了,改由食管直連續到小腸。
悉尼水族館
地址:Sea Life Sydney Aquarium, 1-5 Wheat Road, Darling Harbour
敞開時刻:9:30—18:00
票價:成人42澳元(約225元人民幣)。網絡訂票有30%優惠,還有多景點套票能夠挑選。
官網:www.sydneyaquarium.com.au
圣地亞哥海洋國際
抵抗水族館是最好的挑選嗎
從玩耍的視點來說,結合了水族館與主題公園的“海洋國際”(Sea World)是一個抱負的去向:有驚險影響的過山車,有萌萌的水生動物,三步一個小吃攤,五步一個留念品店,還能觀看五顏六色的現場扮演和VR電影……游樂項目包羅萬象,不論情侶約會仍是舉家出行,都能玩得高興。
圣地亞哥海洋國際建于1964年,是美國海洋國際集團的開創之地,倒閉時只要兩個海水箱和零散的幾只海豚、海獅,現在,該集團已成為動物文娛業最大的連鎖巨子之一,而圣地亞哥海洋國際已至少具有26個動物展區、15座以“海洋”為主題的游樂設備、20種現場扮演,以及11種“密切觸摸”項目——包含暗地旅游、與海豚同游等。這個海洋國際就像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萊塢的“爆米花大片”,乘坐蝠鲼過山車從動物展區上空飛速劃過,尖叫的一同還能俯瞰氣定神閑的動物們,從火烈鳥、瓶鼻海豚到白鯨,人們熟知的明星動物們一個不少。
除了文娛,從水族館的專業視點來看,圣地亞哥海洋國際也算中規中矩,三座室內水族館展出了來自國際各地的淡水、海水生物,包含四眼魚、毒箭蛙和國際上最大的食人魚群之一,海底隧道、海獅角和海龜池也是搶手景點,盡管場館豐容有限,但也是明窗凈幾,動物們一個個養得油光水滑,情況不錯,我去的時分正趕上天氣炎熱,怕熱的水獺還能吃到棒冰。一同,館中的導覽、路標等信息也十分完全,各種科普解說生動活潑,網站上的信息也十分詳細。
僅有的問題,出在“海洋國際”賴以成名的動物明星——虎鯨身上。
2013年,紀錄片《黑鯨》橫空出世,從抓捕、養殖到扮演練習,抽絲剝繭地披露了“海洋國際”是怎樣優待這種海洋中最聰明的生物的。因為長時刻處在高壓和孤單的環境中,虎鯨開端呈現心思問題,本來住在奧蘭多海洋國際的虎鯨提里庫姆(Tilikum),20年間連續殺死了三個人,包含一名與其朝夕共處的馴養員。虎鯨盡管是兇狠的食肉動物,但在野生環境中鮮少進犯人類,而圈養虎鯨曾致6人逝世。這被影片以為是圈養環境歪曲動物天分的依據。
在此之前,同類型的影片《海豚灣》也對海洋哺乳動物扮演進行了批評。我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參加過與海豚同游的活動,其時曾就影片內容詢問過一位女馴養員:人工養殖的海豚是否壓力太大,需求吃胃藥?海豚扮演是否有逼迫性質,會給動物帶來不適?她的臉色一會兒就變了,用十分激烈的口氣否定:“咱們愛咱們的動物。”
在圣地亞哥海洋國際的虎鯨秀現場,座位爆滿,虎鯨的每一個動作都能激起驚嘆,前排觀眾即使被虎鯨潑了一身水也樂不行支,即使我了解這背面或許存在的嚴酷現實,仍情不自禁地為它們表現出的力與美屏住呼吸。翻看其時的相片,我能明晰地看出一只虎鯨的背鰭是彎的——彎折的背鰭軟骨常見于圈養虎鯨的身上,而在戶外,絕大部分虎鯨的背鰭都健康而豎直,彎折的機率是百分之一。
我不以為用心照料和練習動物的馴養員是錯的,也不以為觀看動物扮演的游客是錯的,他們大多數人都是發自心里地喜歡海洋動物,而相似“海洋國際”這樣的人工圈養環境,簡直是一般人能觸摸這些動物的僅有時機。錯的,是背面利欲熏心的資本家,他們為了贏利最大化,將生命作為量產的作業機器。“海洋國際”聲稱它們現已35年沒有從戶外捕捉虎鯨了——他們現已開發出了強壯的繁育體系,而“殺人鯨”提里庫姆,是很多海洋國際中虎鯨的基因來歷,它潛在的進犯性基因,也在其子嗣身上得到了承繼。
其實,現代的動物練習和傳統的馬戲不同,大多不會對動物進行肉體賞罰,而是使用條件反射來引導動物的賦性,鯨、豚扮演的內容——跳動、旋轉、拍擊水花,也是它們在天然環境下同樣會做出的行為,但若說它們是為了觀眾的留意力而扮演,聽到掌聲和喝彩就會振奮,就是人類的一廂情愿了。在機械設備與商業運作面前,虎鯨們只不過是屈服于條件反射,只知做出動作就能得到食物,如此日復一日。
最需求憂慮的,仍是這些扮演動物的生計條件。關于虎鯨這種在戶外環境中一日能夠巡游上百公里的高檔哺乳動物來說,一個只要幾百立方米巨細的水池無異于監獄。因為虎鯨具有雜亂的社會體系,抓捕或運送構成的骨肉別離的苦楚也就倍加殘暴。
《黑鯨》上映后,美國海洋國際集團的游客數量繼續下降,股價跌落超越50%。2016年,集團CEO總算宣告,將中止虎鯨的人工繁育,一同會把虎鯨扮演改善成更契合虎鯨天分、展現其天然行為的教育性展現。圣地亞哥園區還推出了虎鯨體裁的VR影片,觀眾能夠在虛擬國際與虎鯨同游,作為動物扮演的上佳替代品。
我并不期望人們抵抗水族館,在當時的情況下,圈養動物的存在也有其含義和價值,幻想一下,會有多少孩子會在旅游“海洋國際”后愛上虎鯨,長大后為它們的福祉而發聲和斗爭?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我參加了與海豚同游的項目,親手摸到了懷孕的海豚孕婦的肚子,這些可貴的體會,會讓人們愈加了解這些動物,并為天然之美感到震懾。我也信任,面臨不合理的情況,人們畢竟會做出正確的挑選,而這種挑選會成為改動的推動力,讓人類為了更好地與天然共處而盡力。
人類與虎鯨的抱負聯系,或許就像電影《人魚神話》( Free Willy,1993年)的主題曲Will you be there中所唱的:
抱住我
低下你的頭
溫順而且斗膽
帶我去那里
領著我
愛我而且喂食我
吻我然后開釋我
我會感到美好
這個海洋國際就像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萊塢的“爆米花大片”,乘坐蝠鲼過山車從動物展區上空飛速劃過,尖叫的一同還能俯瞰氣定神閑的動物們,從火烈鳥、瓶鼻海豚到白鯨,人們熟知的明星動物們一個不少。
“海洋國際”的隱秘檔案
盡管也是“水族館加主題樂園”形式,但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的“海洋國際”,與美國海洋國際集團沒有從屬聯系。黃金海岸海洋國際也長時刻致力于本地海洋動物的救助與研討。
盡管美國的“海洋國際”現已中止抓捕虎鯨,但每年依然不斷有野生虎鯨被捕,送進我國和俄羅斯的文娛性水族館里。
電影《人魚神話》上映后,群眾要求放生片中的虎鯨明星凱可(Keiko),掀起了一場國際性的社會運動。凱可接受野化練習后,2002年在冰島被放歸,但18個月后在挪威海域被發現因肺炎而逝世。在紀錄片《黑鯨》中,凱可的故事成為討論虎鯨不合適人工畜養的重要論據。
相傳,《黑鯨》還改寫了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2》原定的結局,導演和皮克斯公司的CEO原本想讓片中的動物畢竟被送到一個像海洋國際那樣的水族公園,但在觀看影片后改動了主意,讓動物們能在水族館和海洋之間做出挑選。
圣地亞哥海洋國際
地址:500 Sea World Drive,
San Diego, CA 92109
敞開時刻:10:00—22:00(彈性時刻,每天會依據天氣情況在此范圍內調整,詳細請查看官網)。
票價:通票(3歲以上)59.99美元(約400元人民幣)。
官網:www.seaworld.com/san-die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