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系
本周,帶孩子參加我所寓居小鎮上的一個幼兒活動,見到了一個“食物銀行”的廣告。廣告召喚人們捐一些奶粉、咖啡、魚、肉、餅干等食物,這些食物會在當天被相關工作人員取走,送至專門的當地,再讓需求的人領走。在廣告牌的下方,上述說到的種種食物,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那里。
除了食物,在小鎮上還能夠看到搜集衣物的固定大鐵箱,不必的衣服、玩具、日子用品都能夠放在箱子里。這些東西將由專門人員運走,找人清洗,拿到慈悲店里去賣,再把錢捐到需求的當地。
在當地社區的公共場所,還有其他一些慈悲活動每周都在舉辦。每周三,社區中心會給1~3歲的孩子供給游玩的場所。每到這一天,前來做義工的白叟變成了社區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大廳里擺好玩具,教孩子歌唱,還給家長煮咖啡。當然,每位參加活動的家長,需求為他們的付出付出一英鎊(約為人民幣9.3元)的活動費。
這些活動都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用來贊助埃及貧窮兒童的膏火及其他費用。食物是由社區免費供給的,義工使用閑暇時刻免費效勞,人們花錢也得到了高興,這或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慈悲方法。
英國的慈悲簡直隨處可見。就在前幾天,我收到女兒中學的郵件,說第二天是慈悲活動日,假如孩子不想穿校服去校園的話,需求交一英鎊。
在英國校園,孩子們被要求每天穿校服入學,連鞋襪是什么色彩、頭上發箍的樣式都會有所規則,每天早上都有教師站在校門口查看。有時機不穿校服,對孩子來講,那真是一種解放。但是,伴隨著這種“解放”,孩子們也完成了一次慈悲,這些錢會捐給需求協助的同學們。
在倫敦市中心,我曾見過有專人在規則的當地向過往的行人供給免費的食物。有時,夜間走在倫敦街頭,也會看到一些飯館門口打出標語:晚上9點30分之后,無家可歸者能夠在這里免費收取食物。
在倫敦日子5年,我總結出了慈悲對社會的含義。一方面,慈悲讓貧窮的人們正常地日子下去,對社會安穩起了非常重要的效果。另一方面,對那些參加慈悲活動的人來講,他們協助了他人,增加了他們的存在感與幸福感,供給了一種精神上的滿意。一箭雙雕,這才是慈悲的終究含義。
(田龍華摘自《解放日報》2016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