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地處西北內陸地區,這兒曾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匯地,是草原文明向華夏文明的過渡地帶。或許是基于此的原因,陜北古剎的組成方法在西北地區極具代表性,根本上是佛、道、儒不分居。
隸歸于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黨岔鄉統轄的馬坊村,坐落在無定河畔。在陜北以農耕為主的鄉村有兩個神靈尤為重要,一個是馬鳴王,另一個是牛王菩薩。人們習慣上把馬鳴王稱為馬王爺,種田務農的農人信仰“馬王爺”,是由于馬王爺是蠶神,它影響著人們在蠶桑風俗中的日子和出產。他們視牛王為神、菩薩,聽說牛王菩薩掌管著人世五谷糧草,都說牛王菩薩三頭六臂,不只能夠上保人口,下保家畜,還能夠預知吉兇,辨明是非,它和當地公民的日子休戚相關。
在這兒,黃牛的健康十分重要,人們生怕它有個病災什么的。或許或許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數百年來,以農耕為主的馬坊村人在每年的開春時節都要舉行一種和牛有相關的活動“牛王會”。
他們以此請求得到牛王菩薩的庇佑,祈馬坊風調雨順,四季安全,五谷豐登;保耕牛身軀強健,無病免災,健康繁殖。
我與牛王會
我觸摸牛王會是從2004年第一會的馬坊開端的。傳統的風俗,豐厚的內在,奧秘的水陸法會和龐大的活動局面一會兒深深招引住了我。馬坊舉行牛王會的時間是在每年陰歷正月的十三至十五。當地人說牛王會自古就是這個日子,幾百年了,要說為什么誰也說不清。
和陜北其他當地比較,馬坊周邊的古剎相對較少,由于我們都是供奉牛王。我接連跟了九年牛王會,也算是跟著牛王走了一個輪回。一年一個村莊,一年一個當地,有晴天的,有陰天的,有雨天的,有雪天的,有山坡上的,有山溝底的,也有在那高高的山頂之上的。一年一地,風雨替換,這正是牛王會最招引我的當地。環境的替換給牛王會增添了一份奧秘,改換的人流中許多張新面孔的呈現,在許多次的驚嘆之余也帶給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在這九年之中,要算第五會的李三灣給我留下的形象最為深刻了。
第五會李三灣
為了能全程感觸牛王會,我在正月十一便趕到了李三灣。
李三灣是一個坐落在黃土高原中不起眼的小村子,溝壑之中稀散的窯洞,像是順手在高原中散落的粒粒豆子,村子小,空位少。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遠望,只見山巒起伏的高原被大雪掩蓋,白雪皚皚,好一派北國風光。
下山路上的積雪被人打掃過了,顯露兩行明晰的黃土,不時有三輪車、摩托車載著人在路上奔馳而過,路旁邊的彩旗一向把我引到村中心空位的佛堂跟前。
一個有四孔窯洞,有圍墻和簡易院門的當地是舊學校址。我在這兒找到了牛王會的總會長闡明來意,他指使專門擔任招待的糾手(就事的人)把我安排在一家條件稍好的人家。
當天夜里,天空中又飄起了雪花。早晨快8點半了我才從暖暖的被窩中起來,吃飽喝足,拾掇好相機開端在村里閑逛。
牛王的佛堂里現已安置穩當,棚內掛滿了水陸畫。水陸畫是釋教舉行水陸法會時所用的神像畫,內容豐厚,是釋教世俗化后所構成的一類宗教圖畫。老會長劉起成說:“牛王會一向供奉的水陸畫共有36軸,他記住小時候見過的那些水陸畫適當精巧,是明代的畫,到民國年間一次天火燒了牛王會,牛王會上的鑾駕、水陸畫等都被燒。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會長王慶紅請榆林民間繪畫名手萬啟運和他兒子萬德清,為牛王會制造了布質水陸畫全套36幅。文明大革命中有29幅均被銷毀,留下的7幅現保存在華嚴寺。
在佛堂前面的戲臺現已建立結束,掛上了劇團的稱號,聽說請到了方圓百里最好的戲班,現已有人三三兩兩地坐在戲臺前,嗑著瓜子,等候著。從他們帶著的行李來看,這三天他們根本就沒計劃離去。
正月十三一大早,房東用力推我說,趕忙起來,吃點東西去接牛王了。
去接牛王菩薩約二百來人,有白叟,有年青的后生,有十來歲的孩子,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有的坐農用車,有的騎摩托,多數人是步行前往,一行人在趕了幾十里的山路后來到坐落無定河畔的馬坊村。
馬坊人早已做好了招待的預備工作,村莊里、公路兩頭摩肩接踵,山上的華嚴寺彩旗飄蕩更是披上了節日的盛裝。我們集合在華嚴寺等候出行前的典禮。只聽得山下炮聲四起,霎時間鑼鼓嗩吶聲響成一片,數千人集合在了山下的彩門前,傘頭帶著各自的秧歌隊逐隊拜祭過山門后,直奔華嚴寺而來。馬坊總會的大會長和華嚴寺的擔任人早已等候在那里,此刻的華嚴寺早已被看熱烈的人圍了個風雨不透。大會長帶領幾個人在殿堂內牛王面前焚香燒起黃表紙,必恭必敬地向端坐在殿堂里的牛王通報,意思是說第五會的李三灣本年擔任辦會,現在他們來請牛王了,看牛王菩薩是否預備穩當,能否起程,里邊一通一通地說,外面一遍一遍地唱,秧歌一遍一遍地扭,等一切的秧歌隊都在殿前扮演結束,每家的傘頭都給牛王唱完表揚祈盼風調雨順的秧歌之后,大會長暗示牛王說能夠起程了。只見會長畢恭畢敬地將牛王菩薩像和真武祖師請出,安放在兩個八人抬的樓子里(一種制造裝扮得跟亭閣似的木質結構的轎子),脫離華嚴寺下山直奔第五會的李三灣而去,一路前呼后擁,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好是熱烈。
在沿途經過的村莊,人們早早的便在村口路旁邊插好香,預備好黃表紙,或成群結隊,或數十人跪在路的兩頭,耐性等候牛王菩薩的降臨。忽聽有人喊,來了。人們舉目望去,只見遠遠的一行人短促走來,有插著彩旗打前站的摩托車一輛輛呼嘯而過。目睹抬樓子(轎子)的人到跟前了,四下登時響起了震天的鞭炮,人們趕忙點上地上的香,焚燒著手中的黃表紙,紛繁向牛王乘坐的樓子叩頭以示敬意;牛王菩薩乘坐的樓子也一次又一次地沖入一堆堆的人群中,沖到每堆香火前,有人隨即使加入了迎候牛王的部隊中。他們以為這么做了,便會在牛王菩薩那里掛上號,牛王菩薩便會保佑他們的,可在來年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就這樣迎候牛王的部隊越走越強大,局面也越來越熱烈,一向延續到辦會的主會場。
到了牛王會場,牛王菩薩算是到家了,人們把牛王接到經堂窯里安放。從此刻起,經堂里有必要時間有專人陪護,我的房東就是經堂窯里的守護者,他說不是什么人都能馬馬虎虎守經堂窯的,只要像他這樣忠誠的信徒才干有資歷來守。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四這一天,牛王會活動逐漸進入了高潮。
佛堂的兩頭別離有來自不同當地具有不同技術風格的鼓樂隊,早年一天晚上他們便開端了相互比賽,一班吹完另一班起,一音方落一音升;陳舊的、現代的、傳統的、盛行的,一曲接著一曲吹,一首連著一首唱,美聲、淺顯、民歌、酸曲樣樣都行。他們圍著煤炭燃起的火堆,一邊唱,一邊吹,一邊喝著烈性白酒。我十分敬服他們,由于不論男女,都有一副好嗓子,會唱各種類型的歌,并且一唱就是半個來小時不斷。
一切來到現場的秧歌隊都要在佛堂的正門口“打滾場”(扮演)。場上的隊員在老把式的帶領下賣力地扭打著,他們一方面展現自己的扭打技術,另一方面要顯示本村在腰鼓、秧歌上面的實力。這些老把式的年紀大都在70歲以上,他們每次的跳動都引發人群中嘖嘖的稱譽,人們的呼叫與掌聲使得他們興奮不已,耍起了二桿子越發奮力扭擺。
“老憨了,明咋不過了”(意思是說這些白叟由于喜歡鬧秧歌而不論自己的身體,在圍觀人的煽動下做一些不切合自己年紀的事,只管今日快樂了,不論明日的死活),人群中傳來婦女們的驚嘆。
馬坊一帶的秧歌還有一大特征,就是里邊那些裝身子的人是清一色的男人,他們男扮女裝,個個頭戴彩翎,發裹彩巾,上身穿花布襖,下身著左右開叉裙,一身的清裝扮相。
四周的人們早已把滾場圍了個風雨不透,有的上到不遠的土臺上,更有甚者爬到了遠遠的高山坡,一時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響徹山溝。
高原上的九曲
陜北轉九曲的當地許多,意圖與內容根本共同,主要是請求安全。聽說誰能夠順暢轉完九曲,一年四季就會健康安全,大吉大利。
民間還有“轉九曲五谷豐登,抱老桿祛病消災”、“游了黃河鎮,一輩子不肚痛”、“轉了黃河燈,全家享平和”的諺語。
牛王會的轉九曲和其他當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只在晚上轉,并且白日也轉。能在白日看到龐大的轉九曲局面在陜北是極為罕見的。
九曲活動一般是在牛王會的第二天,伴隨著鑼鼓嗩吶秧歌鼓樂聲,會長糾手們帶領著秧歌隊及執拿佛堂前法器家什的一干人等請諸神、召亡靈、喚同鄉;和尚們在前面走著,誦著經文,好像在敘述著人生的滄桑苦難,宣傳著釋教文明,感染著四鄉民眾。
我們先要環繞著九曲外圍走上三圈,領頭的會長一邊唱一邊拋灑祭食、米酒,以安慰各方的神靈鬼神,然后伴隨著樂律進入燈場。一時間,鼓樂聲、鞭炮聲、和尚們的誦經聲以及成百上千的人們的喧鬧腳步聲攪在一起,腳下的黃土被許多次踐踏,鱗次櫛比的人相互間簇擁,五色的彩旗在風中飄展,遠遠看上去猶如古時的戰場一般,鼓樂雷鳴,塵土飛揚,人困馬乏。
幡場與騎馬放赦
幡場一般設在離九曲陣不遠的當地,24根朱紅色的棒槌按佛家的方法插在地里。人們和順尚來到幡場并圍成一個大圈,和尚們進入幡場內做起了法事。一個頭上戴著像唐僧相同僧帽的和尚在前面手搖銅鈴口中念念有詞,其他的和尚手持缽盂擊打跟在后邊一步一步、一圈一圈,轉過每根桿子,反反復復、一遍一遍。就這樣不斷地走了一個多小時,然后來到中心的香案前,會長們跪在案前燃香燒紙,和尚們誦經做法,人們經過這種方法誠祈菩薩保佑,盼五谷豐登,合社安全。
橫山縣坐落無定河中游,這兒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代地帶,長時間歸于少數民族聚居的當地。
騎馬、圈村、頌赦書就是交融了游牧文明的風俗,在正月十四晚由專人焚膏繼晷書寫赦書,書寫時其他人不得入內,更不得竊視。人們把書寫好的赦書囊裝封藏,在轉九曲、迎幡、推幡、升大塔等典禮之后,由和尚把寫有本會每位鄉民姓名的赦單背在身上,騎馬環繞全村社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放出“大赦輪回之重級三光不照之區”之書后,來到幡場放箭,宣讀赦書。世人把和尚請置于幡場中心的高臺之上,選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接過騎馬和尚背袋中的赦文,當眾翻開宣讀。
赦書內容是教育人們在日子中不要計較個人一時得失,而是要尋求永久的和安全寧,引導人們神往平和、交流、和順、摯愛的相等和諧社會,過上夸姣的幸福日子。
結尾
熱熱烈鬧的三天往后,食堂能夠開戒動葷了,繁忙了三天的人們總算能夠鋪開吃飯了,飯菜里不只要了豬肉并且還多蔥、姜、蒜之類的調味品了,吃過香馥馥的飯后人們各自散去。
李三灣的人要擔任把牛王菩薩仍舊隆重地送回到華嚴寺供奉。而下一年辦會的村子在來年正月十三這天要再去馬坊的華嚴寺請牛王。
牛王會現在是陜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明遺產維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