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老街—觀音街”與“北門街—南門街”,相交構成十字形,相交處是衛城的中心“中開坊”;其他街巷環繞主街彼此貫穿,終究出現“十字八卦狀”。
祭祀鋪神的“巡境踩街”是古鎮的大事,踩街的人群穿戴活動服裝,打扮成各種容貌,一邊扮演,一邊祈福,聲勢赫赫地在古鎮中穿行。
不遠處的梅林村現已騰起了炊煙,漁女們拎著當天的收成往家里走去。站立海濱,眼前的風光好像一幅水墨畫,美麗適意,讓人沉醉。
在我國前史文化的研究者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每個踏入泉州的人,對它的形象都是巍峨屹立的東西塔、前史斑斕的土門街和香火鼎盛的開元寺,這些集合在市內的前史符號讓泉州名聲斐然。但此外,走出泉州市區,仍然有那么幾個地標能觸及到你的心里,讓你神往,而永寧鎮就是如此——如果說泉州是一本書,那么永寧就是讀懂泉州最好的序章。
永寧鎮坐落福建泉州市石獅近海處,距石獅市中心8公里。古鎮背山面海,地理位置特別,向來是閩東南的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為抵擋倭寇,設永寧衛,涵義“永保安定”,與天津衛、威海衛并稱“我國三大衛城”,而永寧鎮就是當年永寧衛的城址地點。
但是,跟著社會經濟的開展,永寧鎮逐步被世人忘記,但這種忘記并非禍事,當地的傳統文化反而因而得以留存下來,充滿了最原汁原味的閩南風情。
閩南紅磚番仔樓道不盡的鄉愁
在永寧鎮,最好隨身攜帶一份當地地圖。由于古鎮保存得十分無缺,六百多年的時刻也沒有抹去舊時格式:“老街-觀音街”與“北門街-南門街”,相交構成十字形,相交處是衛城的中心“中開坊”;其他街巷環繞主街彼此貫穿,終究出現“十字八卦狀”的形狀——雜亂的路網,會讓每個游人茫然失措。
初到永寧,我對路況的雜亂毫不知情,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走失的當地并不是旅游區,主干道之外底子見不到導覽牌。沒有任何指引,在古鎮交織的岔路中游覽,好像是在穿越迷魂陣一般……
值得幸虧的是,遇到了熱心的當地人。通過點撥,總算找到了老街的進口。沿著老街的岔路往北,不出一百米,就是大夫第、鶯山書舍等閩南傳統紅磚厝。紅磚是閩南共同的修建材料,由于色澤特別,好像胭脂一般,所以被稱為“胭脂磚”。它在燒制時,磚胚往往穿插堆疊,草木的灰燼落于磚面,留下深色的斜向條紋;砌筑時,兩磚的斜向條紋構成“之”字形,好像燕尾一般,故又稱“燕子磚”。不過,顏色并非紅磚僅有的魅力,幾近失傳的紅磚拼花、磚雕才是紅磚藝術的精華。普通無奇的磚塊,在墻面上恣意拼貼,居然就構成了雜亂的萬字紋、金錢紋等精美圖紋,不得不讓人贊賞工匠的巧思。
許多年前,一場地震出人意料,使永寧鎮的很多修建遭到嚴峻損毀。在大規模的重建過程中,紅磚一時求過于供。所以,新的締造技法——“出磚入石”誕生了。其時,永寧人將當地盛產的石材與破碎的建材混合砌筑,以節省建材,不過,與其他具有這項技藝的區域不同,永寧的磚是方形的片磚堆砌,雖說是磚,款式卻接近于瓦,由此構成了絕無僅有的修建景象。
古鎮中的番仔樓也有一些是用“出磚入石”的方法砌成。番仔樓是閩南一帶關于洋樓的稱謂,每一座番仔樓背面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歸結起來,卻都是關于家的。清末民初,飽嘗國家騷動之苦的永寧人走上了“下南洋”之路,“番仔”是那時泉州人關于南洋當地人的稱謂。但“番仔”戀家,他們在海外打拼后,會將掙得的財富帶回故土,修建祖宅、宗祠,由于這些修建學習了南洋的修建元素,與傳統民居天壤之別,所以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與南洋修建的長處于一體,工藝價值極高,各種石雕、磚雕、彩畫、拼磚、灰塑等技藝讓人驚嘆,是閩南僑鄉的一顆顆修建珍寶。
漢林樓是古鎮中最聞名的番仔樓之一,它由菲律賓華裔蔡澤洽于1949年建成,其時,蔡澤洽聘請了兩位技藝精深的惠安師傅擔任樓內裝修,希望他們協力竣工,但兩位師傅一個偏心西洋風,一個獨鐘我國風,底子無法協作。因而他們以樓中軸線為界,彼此競技,力求在技藝上壓過對方,到了中軸線上的燈掛圖畫,二人更是針鋒相對,所以一個圓形圖畫被強行分為兩半,一半是西洋彩畫,一半是中式浮雕……樓內中西風格彼此照應的容貌就這樣構成了。
站在漢林樓的露臺向外望,能夠看到不遠處的一個戲臺,傳聞,漢林樓的前身是座木房子,其時,主人家特別有錢,別人家點油燈,他家能夠點蠟燭。有天晚上,戲臺有戲班在扮演,主人忘了平息蠟燭就去看戲。成果戲到一半,這邊房子著火了,木頭哪里經得住火燒,房子一下就燒沒了,所以后來才建起了漢林樓。
撫摸著番仔樓外墻上的紅磚拼花,那些圖畫書寫著永寧人對美好日子的祝福和海外游子對家園的留戀。不知哪一位作家說過:紅磚的魅力在于其歷久彌新。百多年韶光的洗禮,并未在紅磚上刻下年月的痕跡,雨后,塵土落去,那些紅磚好像重生一般,散發出清亮的紅光。
共同的鋪鏡準則熱鬧非凡的巡境踩街
在泉州各地,盛行當地保護神崇奉。有的崇奉各種王爺,有的愛崇釋教中的觀音菩薩,有的奉祀保生大帝等等。作為泉州屬地的永寧古鎮天然深受影響,在這里,大眾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當地崇奉就是鋪神。
鋪神起源于鋪境準則,這是明清時期閩南區域實施的城市社會空間分類系統,區分區域后,朝廷能夠有效地辦理戶籍、征調賦役和傳遞政令。據《晉江縣志》記載,明代永寧建城后區分為三十二鋪,每個鋪境都有各自的操控規模,而大眾寄望自己地點的鋪鏡能蓬勃開展,所以樹立起了各自的境廟和神。鋪神便成了當地最具特征的崇奉,因而祭祀鋪神的“巡境踩街”,便成了古鎮的大事。
巡境當日,整個古鎮都處于節日的空氣里,路途兩旁擠滿了人,就算有空位也是用來擺放鞭炮的,待踩街的部隊通過便點燃。除了永寧鎮,周邊的村鎮也會派人參加踩街活動,每個村鎮組成一個小隊,為首的一人舉上印有自己村鎮的牌子,領出一小支踩街部隊。踩街的人群穿戴活動服裝,打扮成各種容貌,一邊扮演,一邊祈福,聲勢赫赫地在古鎮中穿行,路上不時有居民遞上飲料,讓踩街的人們解渴避暑。
而古鎮中沒有走上街頭的人也并沒閑著,他們早早就做好迎候巡境的預備,有些人持香火在路周圍祭拜,有些人則搬著凳子,好像拍全家福一般,按長幼次序、整整齊齊地坐在家門口等候踩街部隊。
踩街的隊伍游遍古鎮的街頭巷尾,最終聚集在鎮口安置好的道場中,意味著巡境活動告一段落。人們通過一上午的奔走繁忙,此刻都略顯疲倦,所以,一同到道場旁享受“頭人”備好的宴席。
活動到此并沒有結束,到了夜里,還有起源于泉州的高甲戲扮演。高甲戲孕育于明末清初,前期僅僅一種化裝游行扮演,在民間樂曲的配樂下作即興扮演,后來開展成專業戲班,因首要演宋江的故事,被稱為“宋江戲”。清中葉,藝人們吸收了其他藝術類別的扮演方式,再次開展成有文有武的“合興戲”,突破了專演宋江戲的限制,構成具有共同風格的閩南當地戲曲。高甲戲旋律簡略、形象明顯、貼近日子,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閩南區域每當迎神賽會、喜慶節日,一定會請戲班酬神扮演,只待戲曲閉幕,才算為巡境活動畫上句號。
在崇奉逐漸淡化的今日,這樣的活動往往只要老一輩人情愿參加,而永寧的踩街部隊中,卻能夠歡喜地看到許多年輕人甚至兒童的身影,大約再過百年,古鎮中的巡境部隊仍然能連綿不停。
海濱古鎮的日落傳統地道的當地美食
永寧古鎮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讓鎮中有不少風景美麗的海岸。其間,觀音山是最適合賞識日出的一處,雖然有山的稱謂,卻只要十幾米高,是海濱的一處海蝕地貌。清晨,天色未亮,這時的觀音山只要海聲,但周圍的漁港早市的交易卻現已進入了最終階段。新鮮的海產連續被搬上卡車,商場逐漸歸于沉寂。勞累了深夜的漁民散去之時,天空總算泛起了隱約的紅光。一望無際的海面騰起模糊的晨霧,幾只漁船絡繹其間,不時有海鳥飛過,初升的太陽染紅了半片天空……觀音山的日出,美得超乎幻想。
看了日出,當然不能漏了日落。永寧鎮中,梅林漁港的落日最是動聽。不再熾烈的陽光給國際裹上了一層溫順的金色,拋錨泊岸的小漁船,跟著波浪起崎嶇伏,不遠處的梅林村現已騰起了炊煙,漁女們拎著當天的收成往家里走去。站立海濱,眼前的風光好像一幅水墨畫,美麗適意,讓人沉醉。
回到永寧鎮,早已饑不擇食,而古鎮地道的閩南美食,更是勾得人口齒生津,比方熙寶樓門口的面線糊小攤,每天一早,攤前就排起了長隊。賣面線糊的配偶一邊攪拌著鍋里的面線糊,一邊擺放桌椅。預備完全后,配偶倆熟練地按客人的要求增加各種配菜和佐料。幾分鐘曩昔,等候的人們便都吃上了冒著熱氣的面線糊。熟客們吃完,把碗一放,不多不少留下五塊錢,靜靜脫離,奔赴自己的日子。
除了面線糊,蒜味肉羹也是不錯的當地美食。聽說,古鎮最好吃的蒜味肉羹在老街上的南音社。南音社望文生義是演奏南音的社團,南音又稱“泉州南音”,是我國現存最陳舊的音樂演奏方式之一,素有“我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但南音社一般只在晚上扮演,白地利,會場便擱置了下來,所以屋主物盡其用,運營起了小吃生意,沒想到生意好得出奇。而南音社的對面還有家血腸店,相同備受當地人推重——大腸中心包著豬血,配上湯汁和蘸醬,給人全新的體會,滋味絕美。但這家血腸店卻十分“固執”,正午時分才倒閉,過午就歇,一天一鍋,賣完即止,沒有當地人的點撥,游客肯定吃不到這可貴的甘旨。
吃飽喝足,夜色已深,單獨散步在潤滑而古韻的青石小路上,看著清幽緊閉的木門與印記斑斕的石墻,模糊間,好像聽到了古鎮的私語:物是人非,韶光仍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