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君+孫突出
[摘 要]現(xiàn)代游覽的開展已逾百年,游覽研討也在不同的前史階段閱歷了多個理論思潮。在開端階段,干流研討著眼于游覽現(xiàn)象的經(jīng)濟性,呼應著現(xiàn)代性中著重開展、規(guī)劃以及速度的思維??墒?,跟著現(xiàn)代主義在其開展、嬗變進程中給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類個別所帶來的許多底子性敵對的逐步堆集,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應運而生,開端了對現(xiàn)代主義思維多方位的反思,而游覽研討也在這股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中找到了一個轉向的要害??墒?,這一轉向的方針雖在于揭穿并處理現(xiàn)代性所面臨的窘境,但后現(xiàn)代主義及其影響下所衍生出的游覽理論亦暴露了自身的內(nèi)涵敵對。針對這種敵對,胡里奧·阿蘭貝里(Julio Aramberri)在《現(xiàn)代群眾游覽》一書中對影響了游覽研討走向的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進行了批評性的檢視,以審慎的學術情緒對游覽研討中具有影響力的理論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質疑,針對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在游覽學中的運用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文章以此為起點,經(jīng)過對這些理論以及阿蘭貝里批評觀念的歸納剖析,評論了從現(xiàn)代主義開端,游覽研討所閱歷的后現(xiàn)代反思到對后現(xiàn)代思維的再反思,對許多彼此相關又存在敵對的理論進行了剖析,如實在與虛偽,功用與解放,諧和與權利等,妄圖闡明游覽研討中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不同理論范型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多面性。
[要害詞]現(xiàn)代群眾游覽;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實在性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2-0013-09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2.007
導言
在許多學者看來,游覽是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品,或許說,現(xiàn)代含義上的游覽是市場經(jīng)濟的產(chǎn)品 [1],而鼓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群眾游覽則更是現(xiàn)代性潮流所帶來的出產(chǎn)力解放與充盈社會逐步構成的一枝碩果。從時間上看,托馬斯·庫克帶領游覽成為一項廣泛活動的年代是現(xiàn)代性的重要時期;從客觀條件上看,現(xiàn)代科學技能的開展為現(xiàn)代游覽供給了底子的或許性。現(xiàn)代主義思維所追捧的科學與技能的前進,對經(jīng)濟開展的訴求以及對消費的推重,使得現(xiàn)代游覽業(yè)在近一百年的前史中快速開展壯大,并在最近幾十年內(nèi)構成了廣泛的群眾游覽浪潮??墒?,跟著現(xiàn)代群眾游覽開展進程中環(huán)境、社會、文明、政治等問題的逐步增多,一些學者開端對現(xiàn)代性進行反思。與此一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發(fā)作和開展也恰逢當時地為游覽研討中的一些思維轉向供給了新的思維辦法和強壯的理論東西。后現(xiàn)代的到來,導致了對現(xiàn)代性的深度反思和對現(xiàn)代性路途的批評性重構[2]。關于群眾游覽開展中所發(fā)作的權利問題、公正問題、環(huán)境問題、文明問題以及人的實質等問題所進行的反思,引發(fā)了充溢人文關心和哲學意味的強壯思潮。
現(xiàn)代性自身的敵對和問題激發(fā)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作,可是,后現(xiàn)代主義自身卻相同具有無法處理的痼疾。因而,當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被運用到游覽研討中并激宣布越來越多的詳細理論時,更需求研討者的審慎情緒和大局眼光?!冬F(xiàn)代群眾游覽》一書的作者胡里奧·阿蘭貝里(Julio Aramberri)教授對游覽研討中從現(xiàn)代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思維和理論進行了一次全面檢視[3],為咱們展示了一個宏闊的后現(xiàn)代批評語域。在《現(xiàn)代群眾游覽》一書中,作者憑仗其廣博的學問功底和審慎的學術情緒,對游覽研討中所觸及的許多理論進行了剖析,讓游覽學研討中以批評現(xiàn)代思維為主要任務的后現(xiàn)代思維自身在更高的層次上閱歷了一個深入的再反思。全書貫穿戴批評性的視角,以別出心裁的考慮辦法、鞭辟入里的行文風格和行云流水般的氣勢筑起一道文本批評的學術景象,為讀者洞開了若干可以游弋進出的理論通途。值得指出的是,書中盡管對??碌臋嗬偷吕镞_的解構等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及其在游覽研討中的衍生理論提出許多質疑,但這種質疑的情緒卻恰恰應和了??滤詾榈那笆返拈_裂和不穩(wěn)定[4]以及其間所包括的對咱們前史存在的永不暫停的批評[5]。與此一同,在作者發(fā)現(xiàn)敵對、指出敵對的進程中,其自身觀念也需求后人進行檢查和完善。這也表現(xiàn)了包括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理論在內(nèi)的,不同思維體系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廣泛性,表現(xiàn)了任何一個理論體系或思潮所具有的非必定化特征。
1 現(xiàn)代主義的浪潮
大多數(shù)學者以為,歐洲的啟蒙運動是孕育現(xiàn)代主義的溫床,而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期則是現(xiàn)代主義較為清晰的前史區(qū)間?,F(xiàn)代主義崇拜理性和科學技能,鐘情于開展、速度和規(guī)劃,因而為人類社會開展帶來了有史以來最快的加速度。經(jīng)濟、文明、日子辦法、休閑挑選、消費辦法以及審美取向都發(fā)作著巨大的改變。在價值觀念上,現(xiàn)代性表現(xiàn)為“舊”的極度價值降低與“新”的無限增值?!芭f”成為最貶義的形容詞,“新”則成為最嘹亮的獎勵語[6]。經(jīng)濟的開展被等同于社會的前進,科技水平的凹凸成為衡量文明程度的標志,以更快更高的速度不斷發(fā)明新的價值成為遍及的價值觀。
可是,當速度、規(guī)劃、嚴厲的規(guī)制、永不停歇的前進浪潮浸透于日子時,當環(huán)境、資源、人類聯(lián)絡、自我知道在現(xiàn)代性微弱的勢頭中遭受重重敵對時,現(xiàn)代性也走進了一個不斷迸發(fā)敵對與遭受質疑的時期。群眾傳媒、交通辦法、信息通訊以及各種科學技能的開展既是現(xiàn)代性開展自身的要害東西,卻也由于隨之而來的仿制品叢生、印象的虛偽性、消費主義的延伸和環(huán)境等問題而使現(xiàn)代性備受詬病。
依照鮑曼的理論邏輯,假如說對次序的尋求是現(xiàn)代性內(nèi)涵的理論方針,那么在對有序化尋求的進程中,常識分子作為現(xiàn)代國家規(guī)劃與規(guī)劃之園藝師的人物必定凸顯出來[5]??墒?,常識分子的大志和力氣絕不只限于此,學者們妄圖揭穿現(xiàn)代性的實質,為處理其敵對尋覓一條新的途徑。在此進程中,學者們發(fā)現(xiàn),一些在現(xiàn)代性布景下發(fā)作的新行為、新活動,好像正是人們?yōu)榫徑猬F(xiàn)代性敵對所找到的新出路。游覽在此便成了一個典型,例如麥肯奈爾就將游覽視為一般含義上現(xiàn)代性的一個隱喻[3, 7]。此外,游覽研討中的許多代表性理論也都從現(xiàn)代性啟航,不過在這些理論中存在著本體論上的不同之處,一類是將游覽視為人們打破現(xiàn)代性桎梏的直接東西,如麥肯奈爾的本真性理論[8],格雷本視游覽為典禮的觀念[9],特納有關結構與反結構的作品[10],賈法瑞的環(huán)狀游覽模型[11],以及瑞恩所提出的經(jīng)過游覽取得解放的事例等[12];而另一類則將游覽視為移動中的現(xiàn)代性牢籠,是與現(xiàn)代性實踐同形同質的微縮版別,例如布爾斯廷的偽事情理論[13],厄瑞用注視來論述的權利聯(lián)絡[14],丹恩提出的游覽言語的社會操控功用[15]以及納什所以為的游覽的實質是帝國主 義[16]。可是,不管是對現(xiàn)代社會中群眾游覽的稱頌仍是對它的批評,其間包括的都是對現(xiàn)代性實踐的抵擋知道,隱含著現(xiàn)代人在敵對狀況下要求打破與解放的訴求,透露出某種逾越現(xiàn)代性之外的理論 取向。
2 后現(xiàn)代的延伸與敵對
發(fā)作于二戰(zhàn)后、20世紀60年代的后現(xiàn)代主義甫一呈現(xiàn),便向長久以來為現(xiàn)代性所秉持的必定真理觀發(fā)起了應戰(zhàn)。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家遍及建議給不同的言語辦法和通向常識的不同途徑以一席之地。這種本體論取向表現(xiàn)了對理性的推翻,它以為,多方面地看問題有助于避免獨占和循環(huán)證明[17]。阿多諾以“力場”(forcefield)和“星叢”(constellation)來比方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之間相差異的特征[18-19]?,F(xiàn)代性自身的合法性樹立在清晰建議某種龐大敘事的元言語之上,然后現(xiàn)代則展示著去中心、不接連、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
在這種觀念下,人們有權依照自己的志愿去挑選和信任,這便使得以往妄圖憑仗僅有的必定真理來操控和操控整個國際的價值觀面臨應戰(zhàn)。作為一種對現(xiàn)代化負效應的批評,后現(xiàn)代主義反映了現(xiàn)代主義的內(nèi)涵悖論,已從一個“鬼魂”轉變?yōu)楸娝苤挠谜Z[20]。讓·鮑德里亞對資本主義消費的批評;羅蘭·巴爾特和索緒爾的符號與言語學研討;雅克·德里達的解構;米歇爾·福柯的權利觀和雅克·拉康的注視理論等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為爾后的哲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游覽學研討供給了很多可學習的思維。后現(xiàn)代供給了一種批評的辦法,一種新的閱覽辦法以及一個清晰的批評方針——現(xiàn)代性[3],這一點在游覽學研討中也清楚明了。游覽人類學、游覽社會學、游覽審美、游覽心思學等多個學科都從后現(xiàn)代主義及相關思維中汲取了很多創(chuàng)意。
可是,關于后現(xiàn)代主義者來說,全部都是經(jīng)過轉譯的。它不供認科學是徹底客觀的,以為個別、社會環(huán)境以及權利等都會影響人們對實踐的調(diào)查。在后現(xiàn)代主義觀念中,人們眼中的“客觀實在”其實現(xiàn)已過了感官的認知進程和言語的建構進程,呈現(xiàn)在咱們面前的并非原初的實踐和樸實的真理。這常常引起一種批評,以為后現(xiàn)代主義是對含義的全盤否定,然后導致徹底的相對主義[17]。相同地,在游覽學研討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中,當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及后現(xiàn)代主義者所選用的研討辦法和價值觀念作為一個新面孔,以一種充溢崇高品德感的姿勢呈現(xiàn)時,也引起了許多疑問。在游覽學中較為典型的、廣泛運用的符號學中對文本所選用的閱覽辦法和對權利進行的遍及解讀都與現(xiàn)代主義中嚴厲的證明與純理性的思維準則相悖?!冬F(xiàn)代群眾游覽》一書便以此啟航,對游覽研討中具有后現(xiàn)代主義顏色的理論觀念進行了剖析,對其間所隱含的問題進行了批評性的考慮。
符號與言語之間不行分割的聯(lián)絡,是由現(xiàn)代符號學的前驅索緒爾樹立起來的。他以為,言語是一套符號體系,是建構于文明和社會之上的符號,言語符號的實質是社會性[21-22]。列維·施特勞斯在人類學研討中將這種對言語學的解構主義研討開展到對人類社會的研討[17],開掘了許多神話與民間故事的結構,進而開掘各個文明層面的深層的聯(lián)絡。以索緒爾的符號學為根底,施特勞斯在結構人類學的研討中使文明的符號愈加體系化了??墒牵诎⑻m貝里看來,由于言語所具有的特異性,施特勞斯所選用的“不行靠”的閱覽辦法1導致的是無休止的回歸,并且在這一進程中,那些與研討者方針不相符的事物將會被消除。相同的質疑也直指德里達的研討:他運用參照閱覽,熱切地傾聽馬克思沒有說出的東西,可是讀出的那種“緘默沉靜的聲響”卻是過錯的[3]。實踐上,阿蘭貝里此處的批評與一些學者對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的批評相共同,例如德里達的解構被指稱為“謊話之父”,由于在他的解構進程中,文本并非只要絕無僅有的威望含義,含義玩起放縱的游戲,千般解說皆有或許[17]。關于這種批評,后現(xiàn)代主義的支持者給出的解說是,德里達并沒有徹底否定理性或含義。一個文本可以用不同的辦法解讀,但這種不同解說的或許性是有限的[17]。面臨這種難以做出必定判別的爭辯,假如跳呈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羈絆,從科學哲學的視點進行調(diào)查,就會發(fā)現(xiàn)這類批評實踐上與波普爾的觀念具有共同性,即科學理論有必要具有可證偽性[23]。阿蘭貝里對施特勞斯進行了批評,以為他所進行的是一種不管實踐怎么,理論都能無懈可擊的研討。在這一批評中,很簡單窺得波普爾的科學哲學觀——在波普爾觀念的審視下,列維·施特勞斯必定會與他舉出的典型的偽科學之比如(弗洛伊德的理論)相同,因其不行證偽性而被掃除于科學研討之外??墒?,關于波普爾的觀念也存在不共同的聲響。在有關某一理論或范式是否可以被稱為科學的問題上,庫恩給出了另一種答復。在他的不行通約性學說中,不存在共同的結構來對不同的研討范式進行評判,科學領域的理論挑選并不存在“算法”,即無法判別出必定的正確與過錯,由于不同的理論范式之間是不行通約的。正是庫恩的這一觀念,對文明相對主義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鼓起發(fā)作了影響[24]。因而,施特勞斯的研討范式是否正確,并非一個可由外部判別標準進行決斷的問題,要害在于這一研討范式是否正確地解說了實踐的問題,得出的規(guī)則性定論和理論是否正確地描繪并猜測了實踐。可以看出,不只在不同的研討理論和范式之間存在著爭議,甚至在評判這些理論和范式的科學哲學標準上也存在著敵對。
除了符號學與閱覽辦法的問題外,有關權利的評論也是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在游覽研討中的一個會集展示。游覽國際中的西方文明霸權、言語權利、后殖民權利以及男性霸權等問題都浸透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思維辦法,其所持有的崇奉之一就是來自以西方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游客在前往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目的地游覽時會帶來權利聯(lián)絡的不相等,即一種新式的壓榨與被壓榨、克扣與被克扣聯(lián)絡。在福柯的權利觀中,權利是一種支配力和操控力。它是一種延伸到社會各個旮旯的網(wǎng)絡,權利的戰(zhàn)略發(fā)作了常識,權利與常識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聯(lián)絡[25-26]。而在阿蘭貝里看來,若全部社會聯(lián)絡皆根據(jù)權利,那么便不存在民主與獨裁的區(qū)分,全部的掌權者都相同合法或是不合法,這就是一個希特勒謬論2了。如后來研討者所總結的,葛蘭西的霸權概念描繪的是某一社會集團爭奪其他集團對其標明活躍附和、自覺遵守并主動融入該社會集團的權利結構中的一種操控辦法[27]。薩義德的東方主義1則更是將對權利的情緒從描繪上升到控訴。這些理論成為現(xiàn)代社會以及游覽現(xiàn)象不斷開展的進程中日益顯性的議題,對第三國際國家在游覽開展中位置的反思,對經(jīng)濟利益與環(huán)境及傳統(tǒng)文明維護之間的權衡以及對東道主區(qū)域居民與游覽者往來進程中構成的不相等聯(lián)絡的審視,都含有上述權利理論的顏色。在當下的游覽研討中,這一思潮是清楚明了的。例如很多的對東南亞國家性游覽開展及其對當?shù)嘏擞绊懙难杏懢褪堑湫偷谋热???墒前⑻m貝里在剖析了越南、泰國、柬埔寨以及日本幾十年來有關性作業(yè)的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這種必定化的對西方霸權的審判,并不具有滿足堅實的依據(jù),很大程度上僅僅后殖民主義者在品德上嘩眾取寵的東西算了。這一觀念可以說是給游覽研討中如火如荼的文明霸權研討澆了一盆冷水,在一些研討者被品德的崇高感影響了價值中立的科學情緒時,開出了一方清神的良藥。
究其原因,是一些研討并未實踐站在游覽東道主國家及其居民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開展需求以及跟著游覽開展其日子的全方位改變。固然,這種改變中存在著許多研討者所指出的對當?shù)貍鹘y(tǒng)文明或是權利結構的推翻,但一同不行否認的是,當?shù)鼐用駥δ承┩品臍g迎和快速的習慣。站在這一視點,一些研討者對所謂西方霸權損壞了當?shù)卦冀Y構的控訴反而是西方霸權思維中以為“原始”應該永久“原始”的霸權觀念。以上就是在阿蘭貝里的視界中后現(xiàn)代主義者所犯下的第一個過錯,即對客觀性的否定和過錯地將全部權利都視為不合法。進而,在阿蘭貝里看來,后現(xiàn)代主義的第二個過錯就是對解放他者的呼吁,召喚要抵抗現(xiàn)代性的全部引誘以及對逝去的前現(xiàn)代的思念。不行否認的是,在現(xiàn)代性對“新”的無止境的追逐中一些人開端感到厭惡,所以懷舊成為新的寵兒。一同,這種對舊事物的“回歸”也成為后現(xiàn)代主義者的指導性標語。這一思潮在游覽研討中尤為顯著。布爾斯廷首要以為,在游覽進程中人們對偽事情的重視貫穿戴一種懷舊的基調(diào)[13, 28]。懷舊也因而成為許多種游覽類型的中心思維,這些游覽類型的一同特征就是從高現(xiàn)代性的客源地流向低現(xiàn)代性的目的地,在國內(nèi)則以村莊游覽最為典型。可是,拋開這一既有的概念,從實踐啟航,可以發(fā)現(xiàn)單純的原始和落后并非吸引力的來歷,懷舊類游覽的特征正在于新與舊的共存。關于許多游覽吸引物來說,其吸引力的確在于古舊、陳舊、傳統(tǒng)等特征,可實踐上,該吸引物就其自身來說是舊物,對觀者來說卻是一個不同于自身日子所見的新體會,其“舊”就是另一面的“新”。因而,從一個視點看,游覽者對舊事物的沉迷是人們在閱歷了現(xiàn)代性之后對舊物的回歸,從另一個視點看,這些舊物關于游覽者來說不過是帶著舊物面具的全新事物算了。此外,現(xiàn)代力氣不光造就了現(xiàn)代社會中對新鮮的舊物的神往,也是對舊物進行維護或重塑的必要東西。一同,在人們“回歸于舊”的進程中,現(xiàn)代設備更是游覽者衣食住行的底子確保。因而,正如阿蘭貝里的觀念,后現(xiàn)代主義假如要抵抗全部現(xiàn)代性,那么,在某種程度上,這難免會帶有太多一廂情愿的意味[3]。
3 游覽研討的轉向與多元化
3.1 實在與虛偽
在游覽研討中,把游覽現(xiàn)象等同于群眾游覽而放在現(xiàn)代性布景下進行剖析是一種常見的思路。可是,盡管這些觀念都始于對現(xiàn)代游覽的研討,但它們大多并非描繪現(xiàn)代性對群眾游覽的正面推進作用,而是從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環(huán)境惡化、自我失調(diào)、社會失范和個別異化等問題啟航,討論現(xiàn)代人為處理這些敵對而發(fā)作出的游覽行為。
在布爾斯廷看來,群眾游覽是虛偽的事情或稱偽事情,并對其提出了一系列批評[13]。這些觀念幾乎是對現(xiàn)代性的直接控訴。從外表看來,麥肯奈爾與布爾斯廷的結論正好相反,他以為游覽者恰恰是在尋求本真性[8]。在《游覽者:休閑階級新論》一書中,麥肯奈爾將自己的研討稱為“現(xiàn)代性的民族志研討”[7, 29],依照他自己的解說,他之所以重視游覽者,是由于游覽者是“最為典型的一般含義上的現(xiàn)代人”[3, 7]??墒菍嵺`上,麥肯奈爾來歷于巴爾特的結構主義以及他對一些現(xiàn)代主義者持有的達觀情緒都透露出,他對現(xiàn)代社會的剖析帶有將其逾越并打破的意味。此外,遭到麥肯奈爾本真性理論啟示而開展起來的觀念森林,則更是將其解說為對商業(yè)化、商品化或許一般含義上的消費主義的拒斥,成為游覽研討中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的一個理論源泉??墒菍嵺`上,回歸本真性的希望源于現(xiàn)代性的高度開展,而對實在性的回歸也要依靠現(xiàn)代技能前進所供給的或許性。在阿蘭貝里看來,麥肯奈爾是在戈夫曼、巴特的影響下,走上了一條由索緒爾、雅各布森、皮爾斯、列維施特勞斯以及??峦鼗牡穆吠綶3]。
盡管布爾斯廷的偽事情與麥肯奈爾的本真性看似彼此敵對,但條件都樹立在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商品化、消費主義以及現(xiàn)代社會的虛偽化這些根底上,兩種理論的敵對僅僅在于對游覽活動自身持有消沉或是活躍的情緒:一個是將對現(xiàn)代主義的批評連續(xù)到了游覽研討之中,一個是在游覽中尋覓對現(xiàn)代主義的叛變。在《機械仿制年代的藝術品》[30]一文中,本雅明表達了對仿制品即將消磨原創(chuàng)作品之“靈光”并取而代之的憂慮,此處的“靈光”所具有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即麥肯奈爾理論中的本真性。假如依照布爾斯廷的觀念,這種“靈光”的消失現(xiàn)已成為一種必定,并且人們現(xiàn)已扔掉對它的尋求,而在麥肯奈爾的觀念中,它恰恰是游覽者所尋求的東西。本雅明之后的實踐證明,他的憂慮非但沒有成為實踐,仿制品的很多出產(chǎn)反而發(fā)作了一種相反的作用,大規(guī)劃的出產(chǎn)使人們更巴望取得那件僅有的原創(chuàng)作品[31],盡管這種“靈光”在仿制品身上消失了,但那僅有的原作卻因而取得了更激烈的靈光。在游覽國際,原作的本真性無可爭議,可是仿制品卻具有了共同的其他含義,并以這些含義吸引著游覽者的目光。因而,本真性的觀念遭受了實踐的應戰(zhàn),所以也呈現(xiàn)了王寧所提出的客觀的本真,建構的本真和存在的本真以及單項本真性和互動本真性 [32-33]等概念來諧和麥肯奈爾開端的理論與實踐的抵觸。由此看來,要對游覽者終究是尋求虛偽仍是本真做出二元分立的必定判別都是不正確的??梢哉f,在這個層面上,游覽者對(實在的或許虛偽的)本真性的尋求不單單是對消費主義年代可仿制窘境的逃離,一同也是這一實踐的進步。而實質上,大部分的現(xiàn)代游覽者并非抱著徹底的志愿也沒有滿足的勇氣去追逐最實在的本真,一種帶有安全鴻溝和可猜測底線的本真才干讓現(xiàn)代游覽者啟航。實踐中的布爾斯廷與麥肯奈爾處于一個接連譜的兩頭,不同的游覽者僅僅在譜上左右游離算了。
類似地,在科恩的觀念中,游覽是現(xiàn)代性內(nèi)涵敵對的文明表現(xiàn)[34-35]。他以為,在現(xiàn)代性中的異化越是激烈,則尋覓本真的文明中心的希望就越是激烈[36]。王寧指出,丹恩從現(xiàn)代性的布景來闡明游覽動機,羅杰克則把游覽看作是人們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的“擺脫辦法”[34],這一點從其作品《逃脫之路:休閑與游覽的現(xiàn)代轉型》的書名中便能看出[37]。這些對游覽中現(xiàn)代性特征的研討,與麥肯奈爾和布爾斯廷相同,實踐上都表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思維,并激發(fā)了爾后很多的游覽學研討。
3.2 功用與解放
格雷本首先提出游覽具有典禮的性質,特別那些帶有自我應戰(zhàn)性質的旅程,則更是一種人生的經(jīng)過典禮[38-39]。他將游覽稱為“崇高旅程”[9],因而,游覽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人逃離日常日子,打破標準的辦法。很顯然,這一點與后現(xiàn)代主義者的反結構理論不約而同了[39]。
相同與反結構理論相符合的是特納對典禮中的閾限這一概念進行的探究[40]。閾限的存在向社會日子的剛性證明了一個反結構的存在,在其成員之間發(fā)明了一個深入的一同體,在相等的根底上奔涌著自發(fā)“融合”的激流。這樣的融合包括弱勢者、受限制者,以及那些來自其他社會階級卻決意與這些人為伍者[3]。由于游覽是在異地的,發(fā)作于休閑時間內(nèi)的,因而它與日常日子的相對性也成為一種共同,在這種指導思維下,有關游覽情境中游覽者不同于日常日子的心思、行為、價值取向的研討也比較豐富。進一步地,閾限概念的運用則更為清晰地,也更必定地將游覽界說為一個典型的反結構狀況。對此,阿蘭貝里將這種充溢理性顏色的解放論稱為“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ies)[3],以為它好像全部神學相同,用崇奉的力氣遮蓋了理性的光芒。在阿蘭貝里這兒,那種帶有去中心、去規(guī)矩、去理性化等后現(xiàn)代主義顏色的結論遭到了理性思維的審判,而這一次的審判更是對它冠以“神學”之名,賦予其前現(xiàn)代時期的蒙昧意味。在現(xiàn)在許多有關消費、休閑與游覽的研討中,作業(yè)被視為游玩的敵對,被視為普通且苦楚的實踐日子的元兇巨惡,而游覽則被視為對這種普通的逾越,是剛性日子的反結構,是扔掉規(guī)矩的融合時間,是解放自身的要害。不過,細加剖析便可發(fā)現(xiàn),這些觀念將馬克思的異化觀念過度地運用到了現(xiàn)代社會的全部人類作業(yè)之中,不只將人生命之組成部分的作業(yè)視為與自在生命相敵對的捆綁之本源,也將休閑和游覽視為必定的高興之源。這不只與心思學中例如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的成果需求徹底敵對,也呈現(xiàn)了與古典經(jīng)濟學觀念的底子性違背,即出產(chǎn)性勞作是人類逃離馬爾薩斯圈套1的必經(jīng)之路,是確保人類生計和社會開展的根底。與上述觀念共同,阿蘭貝里并不認可解放理論的原因之一就是以為特納掠奪了勞作的全部含義,發(fā)明了一個非此即彼的南北極挑選。
除了以為對作業(yè)的否定不符合人類開展的理性思維之外,阿蘭貝里亦對全盤否定現(xiàn)代主義的觀念標明質疑。在他看來,對現(xiàn)代性、商業(yè)化以及消費無休止的控訴也是對清教徒式思維辦法的回歸。假如遵從對本真性頂禮膜拜式的尋求,或是徹底承受一些極點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觀念,即只要扔掉贏利邏輯才干使游覽者或許一般現(xiàn)代人樹立一個真實的人類環(huán)境,那么小到游覽業(yè),大至整個社會都只能像伯納德·曼德維爾的《蜜蜂的預言》[41]中蜜蜂之國里那些扔掉經(jīng)濟運轉規(guī)則,以陳舊的品德信條作為行為最高準則的蜜蜂們相同,走向紊亂與消滅。
在賈法瑞的理論中,離家、旅程、歸家構成了一個關閉的環(huán)[3, 11],同特納相同,賈法瑞的理論中也包括著普通與超凡的敵對,包括著結構與反結構的存在??墒琴Z法瑞清晰了“回歸”這一環(huán)節(jié),這便必定了日常日子與游覽活動在人類日子中的主次位置。關于個別游覽者來說,游覽的底子目的不是逃離,反而是為了回歸并更好地日子;關于整個社會來說,游覽活動的存在可以確保社會的有序運行。在這兒,游覽行為具有了功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意味,與其說它是對現(xiàn)代性的抵擋,不如說它是協(xié)助現(xiàn)代人更好地進行現(xiàn)代日子的東西。與之比較,另一類解放理論則將這種主次位置含糊化,賦予游覽一個永久的解放位置。在瑞恩所羅列的解放事例中,一位來自歐洲基層中產(chǎn)階級的婦女逃離了本國單調(diào)的日子,前往希臘休假并與當?shù)厝藟嬋霅酆樱鸲鲗で筮@類游覽的心態(tài)命名為“雪莉·瓦倫丁歸納癥”(Shirley Valentine Syndrome)[12],用以闡明從正常日子中的逃離有著解放自身的巨大力氣。類似地,在科恩所描繪的泰國性游覽者與當?shù)嘏瞬饺牖橐龅谋热缰?,這些年長的西方男性也在新狀況中感遭到了“解放” [3, 42]。而在阿蘭貝里看來,這類理論的最大問題不僅僅將特例當作游覽的常態(tài),將個別人的行為一般化,并且也犯了挑選性調(diào)查的典型過錯——在兩個比如中,都不能疏忽事例的后半段,即取得“解放”的主體的新日子又終將再度常態(tài)化,跟著新的日常日子的再次打磨,主體又發(fā)作了逃離的希望和新的“解放”的需求。
3.3 諧和或權利
丹恩在《游覽言語》中以為“游覽言語是社會操控的一種”[3, 15],這一觀念顯著帶有福柯權利觀的意味。厄瑞更是直接借用福柯的“醫(yī)學注視”理論,提出“游覽注視”的概念[14],拉康和茅斯等學者還進一步提出了注視中的互動聯(lián)絡[43-45]。此外,國內(nèi)學者也指出,注視理論將拉康沿著“符號學”軌道提出的鏡像理論作為一種知道論領域而運用[46]。作為對麥肯奈爾本真性觀念的批評,厄瑞闡釋了后現(xiàn)代主義情境中不同類型的游覽者,并以為對一些游覽者來說,不存在本真性的游覽體會[47]。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丹恩與厄瑞兩位研討者都借用了??掠嘘P權利的理念,但卻呈現(xiàn)出一個相反的方向。厄瑞的游覽注視更多代表著游覽者對游覽地和當?shù)鼐用竦淖饔昧43, 48-49],而丹恩的描繪則是將游覽消費組織起來的經(jīng)濟權利在游覽體系中所實施的社會操控,是經(jīng)過消費引導、廣告宣傳以及包價游覽等辦法施加于游覽者身上的權利[15]。在這一點上,丹恩的權利觀擺脫了帶有東方主義顏色的后殖民主義結論,但依舊是??聶嗬^結構下的一個詳細測驗。
與之比較,納什對游覽的解讀則更挨近厄瑞的觀念,他把游覽活動看作一種文明觸摸和往來的辦法,由此得出的定論是,游覽的實質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辦法[16]。這種觀念已被許多游覽研討者所承受并加以運用。在對東道主與游客聯(lián)絡的闡釋中,游覽常常被稱為一種新式的“帝國主義辦法”。與對權利的遍及解讀一同,游覽經(jīng)濟被視為社會權利標志的指喻[50]。盡管上文說到的本雅明關于原創(chuàng)作品失掉至高位置的憂慮并未成為實踐,可是他的另一斷語:“藝術的功用不再奠根據(jù)利益,從此以后,是奠基另一項試驗:政治?!盵30]卻在??履抢锏玫搅斯沧R。在這一點上,丹恩、厄瑞與納什的觀念正是將本雅明的憂慮在游覽學研討中理論化了。
可是,在阿蘭貝里看來,許多來自游覽研討者對現(xiàn)代性的批評,對后殖民主義、文明影響、性游覽、不相等權利的責備都缺少滿足的實踐根基。該書在結尾處描繪了一個典型的,卻通常被有偏解讀的實踐。越南年青女孩放棄傳統(tǒng)服飾前往中越邊境購買便利實惠的T恤衫。在許多研討者的片面化解讀中,這一實踐就是文明侵犯的一種辦法??墒菍嵸|上,在以該女孩為代表的許多東道主居民看來,這樣的日子辦法是他們的自在挑選,宣稱要保衛(wèi)東道主居民權利的游覽研討者沒有理由逼迫當?shù)鼐用竦雇嘶刈孑叺娜兆訝顩r。此外,在對群眾游覽所具有的內(nèi)涵敵對的反思進程中,負責任游覽、扶貧游覽、公益游覽、志愿者游覽、生態(tài)游覽、背包游覽等新式提法不斷呈現(xiàn)。在現(xiàn)在階段,這一類游覽總體上仍處在一片褒揚聲之中,由于此類帶有崇高感的游覽辦法就其名頭來說現(xiàn)已將自身置于品德的高地了。可是,這些新式的游覽是否真的現(xiàn)已或許可以餞別自己的宣言,或許它們不過是群眾游覽消費浪潮中的一種以品德和情感為打破的營銷戰(zhàn)略算了,仍需求研討者以腳踏實地的情緒來對待。
4 游覽研討的情緒
長期以來,西方游覽學術研討的聲響主導著國際游覽學術研討的走向。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的理論轉向,反映著處于不同年代的研討者對實踐的知道和解讀。從理論和范式的不斷豐富中可以看出,研討者在社會變遷以及游覽開展不同階段,其所發(fā)現(xiàn)并妄圖處理的問題也是不同的?,F(xiàn)代主義帶來的個人及社會問題在后現(xiàn)代主義鼓起及之后的時間中得到了反思和批評。可是在批評的一同,研討者有必要清晰自己的動機。長久以來存在的西方中心主義在現(xiàn)代性時期曾以一種不加粉飾的姿勢呈現(xiàn),而在現(xiàn)在的反思中,那些妄圖保存經(jīng)濟落后的東道主國家老式日子辦法的召喚,很難說不是西方中心主義思維影響下妄圖為現(xiàn)代西方人保存后花園的測驗。依舊以群眾游覽對東道主區(qū)域的影響為例,跟著群眾游覽規(guī)劃的日益增大,東道主區(qū)域文明遭到了沖擊并開端發(fā)作變遷。從一個視點看,游覽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文明,而另一方面又一同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其舊文明,并帶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的開展和居民日子水平的進步。因而,同一個現(xiàn)象總是具有多面的功用及形象,要害不在于研討者選用哪一種理論去切入,思維的視點和辦法不應該成為投合理論的東西,不能以理論為先行準則而讓實踐削足適履,而是應以一種客觀的情緒來發(fā)現(xiàn)和陳說實踐 自身。
對游覽研討中極點的現(xiàn)代主義思維的批評是有必要的,而對批評現(xiàn)代主義所運用的后現(xiàn)代思維再進行反思亦是十分必要的。這種反思的成果不是在兩者之間做出純理性的真?zhèn)闻袆e或許純品德的凹凸鑒別,而是讓咱們對游覽研討的開展進程及不同前史條件下研討者思維的轉向進行一個大局審視,確保在未來研討中可以全面地調(diào)查和發(fā)實踐際。盡管阿蘭貝里在其作品中較為遍及地對后現(xiàn)代主義以及游覽研討中帶有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的理論觀念進行了質疑,但縱觀全書,作者并非對現(xiàn)代主義推重備至。他的批評式觀念表達,僅僅標明他對游覽學術研討中的理論偏好從一個極點走向另一個極點的憂慮以及對此所提出的警示。站在微觀的視點,這種警示、反思和批評的含義不只僅在于某個特別議題,而在于其間反映出的哲學思維、道德觀照和學術責任心,這些既是游覽研討者應秉持的崇奉,亦是發(fā)作有價值的研討的條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Shen Baojia. Principle of Tourism: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on the Law of Motion[M]. Beijing: 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 2010: 3. [申葆嘉. 游覽學原理——游覽運轉規(guī)則研討之體系陳說[M]. 北京: 我國游覽出版社, 2010: 3.]
[2] Niu Hongbao. Research of modernity/postmodernity: Status and issues[J].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2007, (4): 99-109. [牛宏寶. 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研討: 現(xiàn)狀與問題[J]. 人文雜志, 2007, (4): 99-109.]
[3] Aramberri J. Modern Mass Tourism[M]. Xie Yanjun, et al, trans. Beijing: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014: 81; 98-99; 110; 150; 164-172; 175; 230. [胡里奧·阿蘭貝里. 現(xiàn)代群眾游覽[M]. 謝彥君, 等, 譯. 北京: 游覽教育出版社, 2014: 81; 98-99; 110; 150; 164-172; 175; 230.]
[4] Foucault M. LArchéologie du Savoir[M]. Xie Qiang, Ma Yue, 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5. [米歇爾·??? 常識考古學[M]. 謝強, 馬月, 譯. 北京: 日子·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3: 5.]
[5] Zheng Li. Bauman o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J]. Marxism & Reality, 2004, (1): 91-98. [鄭莉. 鮑曼論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J]. 馬克思主義與實踐, 2004, (1): 91-98.]
[6] He Qing.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A History of Western Art and Culture[M]. Hangzhou: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Press, 1998: 88; 121. [河清. 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西方藝術文明小史[M]. 杭州: 我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8: 88; 121.]
[7] MacCannell D.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Zhang Xiaoping,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1-10. [MacCannell D. 游覽者: 休閑階級新論[M]. 張曉萍, 譯.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1-10.]
[8]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11): 589-603.
[9] Graburn N.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A] // Smith V.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89: 21-36.
[10] Turner V.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M].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5.
[11] Jafari J. Tourism models: The sociocultural a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 1987, 8(2): 151-159.
[12] Ryan C. Stages, gazes and constructions of tourism[J]. The Tourist Experience, 2002, (2): 1-26.
[13] Boorstin D.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 Atheneum, 1964: 16-22; 77-117.
[14] Urry J. The Tourist Gaze[M]. Yang Hui, Zhao Yuzhong, Wang Qingling, et al.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1-23. [John Urry. 游客凝視[M]. 楊慧, 趙玉中, 王慶玲, 等譯.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1-23.]
[15] Dann G. The Language of Tourism: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M]. Cambridge: CABI Publishing, 1996: 68.
[16] Nash D. Tourism as a form of imperialism[A] // Smith V.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Zhang Xiaoping, He Changyi, trans.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7: 34-48. [丹尼森·納什. 作為一種帝國主義辦法的游覽[A]// 瓦倫·L·史密斯. 東道主與游客: 游覽人類學研討[M]. 張曉萍, 何昌邑, 譯. 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7: 34-48.]
[17] Donnell K. Post-modernism[M]. Wang Liping,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9; 45; 104-105. [凱文·奧頓奈爾. 傍晚后的要害——后現(xiàn)代主義[M]. 王麗萍,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9; 45; 104-105.]
[18] Adorno T W. Notes to Literature(Vol. 1)[M]. Nichoelsen S W,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
[19] Bernstein R. The metaphor of modernity/postmodernity: Habermas and Derrida[J]. Jiang Yang, trans. Marxism & Reality, 2005, (6): 74-86. [理查德·伯恩斯坦. 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的比方: 哈貝馬斯與德里達[J]. 江洋, 譯. 馬克思主義與實踐, 2005, (6): 74-86.]
[20] Yang Geng, Zhang Libo. Rethikng of postmodernism[J]. Open Times, 1998, (1): 47-55. [楊耕, 張立波. 關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再考慮[J]. 敞開年代, 1998, (1): 47-55.]
[21] Tu Youxiang. The genesis and intention of Saussures la sémiologie conception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5, 35(5): 34-42. [屠友祥. 索緒爾“符號學”想象的緣起和目的[J]. 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 35(5): 34-42.]
[22] Saussure F D. Ecrit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M]. Paris: ?ditions Gallimard, 2002: 289.
[23] Chalmers A F. What is the Thing Called Science?[M]. Lu Xudong,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 126. [A. F. 查爾默斯. 科學終究是什么?[M]. 魯旭東,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126.]
[24] Okasha S. Philosophy of Science[M]. Han Guangzhong, trans. Nanjing: Yilin Press, 2012: 91. [薩米爾·奧卡沙. 科學哲學[M]. 韓廣忠, 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2: 91.]
[25] Wang Dongmei. Foucaults discourse and power and post-colonialism[J]. 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2008, 2(1): 8-10. [王冬梅. ??碌臋嗬哉Z與后殖民主義[J]. 銅仁學院學報, 2008, 2(1): 8-10.]
[26] Foucault M. The Eyes of Power: Foucault Interview[M]. Yan Fe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7: 31. [米歇爾·??? ??略L談錄: 權利的眼睛[M]. 嚴鋒, 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1.]
[27] Zhou Fan. Rereading Gramscis hegemony theory[J]. Marxism & Reality, 2005, (5): 20-31. [周凡. 重讀葛蘭西的霸權理論[J]. 馬克思主義與實踐, 2005, (5): 20-31.]
[28] Dong Peihai, Li Wei. Tourism, modernity and nostalgi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ology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4): 111-120. [董培海, 李偉. 游覽、現(xiàn)代性與懷舊——游覽社會學的理論探究[J]. 游覽學刊, 2013, 28(4): 111-120.]
[29] Dong Peihai, Cai Hongyan, Li Qinglei. The id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Dean MacCannell in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Comment about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11): 115-124. [董培海, 蔡紅燕, 李慶雷. 迪恩·麥肯奈爾游覽社會學思維解讀——兼評《游覽者: 休閑階級新論》[J]. 游覽學刊, 2014, 29(11): 115-124.]
[30] Benjamin W. 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 and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M]. Xu Qiling,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65. [瓦爾特·本雅明.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M]. 許綺玲, 譯.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65.]
[31] Garratt C, Sardar Z. Introducing Postmodernism[M]. Song Shenli, trans. Hefei: 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9. 48. [克里斯·加勒特, 扎奧丁·薩德爾. 視讀后現(xiàn)代主義[M]. 宋沈黎, 譯.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09. 48.]
[32] Wang Ning.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2): 349-370.
[33] Wang Ning. Interactive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hospitality tourism[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9(6): 18-24. [王寧. 游覽中的互動本真性: 好客游覽研討[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29(6): 18-24.]
[34] Wang Ning. Tourism, modernity and the “intertwined of likes and dislikes”: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tourism sociology[J]. Sociological Research, 1999, (6): 93-102. [王寧. 游覽、現(xiàn)代性與“好惡交錯”——游覽社會學的理論探究[J]. 社會學研討, 1999, (6): 93-102.]
[35] Cohen E. Contemporary Tourism: Diversity and Change[M]. Wu Ning, Ma Congling, Chen Liping, trans.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7: 47-60. [Cohen E. 游覽社會學縱論[M]. 巫寧, 馬聰玲, 陳立平, 譯.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7: 47-60.]
[36] Cohen E.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3), 371-386.
[37] Rojek C. Ways of Escape: Modern Transformations in Leisure and Travel[M].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3.
[38] Graburn N.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3, 10(1): 9-33.
[39] Zhou Xiao. Anthropological visual angel: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impacts on social culture of tourism[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 30(5): 114-116. [周霄. 人類學視界——論游覽的實質及其社會文明影響[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30(5): 114-116.]
[40] Turner V.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of passage[A] // Mahdi L C, Foster S, Little M. Betwixt and Between: Patterns of Masculine and Feminine Initiation[M]. Chicago: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3-19.
[41] Mandeville B. The Fable of the Bees[M]. Xiao Yu, trans.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28[伯納德·曼德維爾. 蜜蜂的寓言[M]. 肖聿, 譯. 北京: 我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28.]
[42] Cohen E. Lovelorn farang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foreign men and Thai girls[J].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 1986, (7): 115-127.
[43] Wu Maoying. Tourism gaze: A review and prospect[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3): 107-112. [吳茂英. 游覽注視: 評述與展望[J]. 游覽學刊, 2012, 27(3): 107-112.]
[44] Lacan J.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Vol. 11)[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1: 97-112.
[45] Maoz D. The mutual gaz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 221-239.
[46] Guo Weifeng. The tourism postmodern turn from tour gaze to life style[J].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 2013, 23(6): 142-146. [郭偉鋒. 從景象注視到日子辦法: 游覽的后現(xiàn)代轉向[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3, 23(6): 142-146.]
[47] Urry J.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A] // Cooper C P. Classic Reviews in Tourism[M].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3: 9-21.
[48] Urry J. The Tourist Gaze[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1-2.
[49] Wang Ning, Liu Danping, Ma Ling. Tourism Sociology[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5-225. [王寧, 劉丹萍, 馬凌. 游覽社會學[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205-225.]
[50] Peng Zhaorong. “Hosts”and “tourists”: A danger of modern paradox -Interpre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J]. Thinking, 2002, 28(6): 40-42. [彭兆榮. “東道主”與“游客”: 一種現(xiàn)代性悖論的風險——游覽人類學的一種詮釋[J]. 思維戰(zhàn)線, 2002, 28(6):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