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東
新疆環境維護科學研討院副研討員、新疆生態學會副秘書長,IUCV/SSC兔形目專家組成員,伊犁鼠兔發現人。2015年景立了以維護伊犁鼠兔為主題的“李維東天然生態維護效勞作業室”,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騰訊公益和我國扶貧基金會的支撐和協助下,進一步展開著伊犁鼠兔的維護作業。
三十多年前的驚人發現
全部緣起于1983年7月,我和搭檔在日常醫務作業中救助了一位當地老牧民的孫女,幫她脫離了風險。為表達謝意,這位牧民約請咱們去他家做客。
在這位老牧民家的后邊,有一座平頂山。初來乍到的咱們為了拍到美景,一時鼓起攀爬到了懸崖峭壁之巔。而就在咱們欣賞美景時,我俄然發現巖石縫里冒出了一個灰灰的小腦袋,一會兒又鉆了回去。我屏住呼吸等候它再次出現—總算再次見到了一只又像兔子又像老鼠,腦門和頸側有三塊棕色斑駁的小動物—也就是在這兒,咱們收集到了伊犁鼠兔的1號標本。
鄰近的牧民和我手頭上的文獻資料里,都沒有關于這種小動物的記載。我托朋友劉恩銓將彩色相片帶給了中科院動物所的研討員馬勇,馬勇猜想這或許是新物種。為避免這一動物的命名權被邦鄰學者搶先,咱們加緊了戶外查詢的力度。
1985年8月12日,咱們又成功收集到兩只伊犁鼠兔標本。期間因為風雪,咱們還經受了三天被困荒野的艱苦檢測。8月15日,歷經含辛茹苦的咱們總算回到營地,而那天正是我30歲生日。就這樣,一個新物種被發現了。1986年,我和馬勇將其正式命名為伊犁鼠兔(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1986)。從此國際動物史書上又多了一個由我國人命名的動物。
天山上的心愛精靈
伊犁鼠兔體型較大,成體體長可超越20厘米。有許多報導中都會說到伊犁鼠兔具有泰迪熊一般心愛的面龐,這或許都要歸功于它的一對大耳朵—實際上,伊犁鼠兔的耳長和后足長度,也確實是鼠兔屬里最大的。與其他鼠兔單一的灰褐色的毛色比較,伊犁鼠兔的毛色較艷麗,腦門、頭頂以及頸部兩邊均有邊界顯著的銹棕色斑,而耳后與頸背部則有一大塊淡色斑。在冬天,伊犁鼠兔的毛色會變淺。
天山南北是伊犁鼠兔的家,沿北天山至烏魯木齊一號冰川450公里處的山地,都有伊犁鼠兔散布。這一帶峻峭的山勢,許多的巖縫、溶洞,都為伊犁鼠兔供給了杰出的維護。而到了冬天,不易積雪的大巖縫和溶洞就成了伊犁鼠兔的越冬場所。它們的活動基本就固定在這些窟窿內,偶然的外出活動也僅限于洞口鄰近。
伊犁鼠兔為草食性動物,多以金蓮花(Trollius)、虎耳草(Saxifraga)、雪蓮(Saussurea)、青蘭(Dracocephalum)、火絨草(Leontopodium)等高山植物為食。因為這些植物多生善于高海拔的巖壁石縫間或小臺地,且數量不多,餓肚子的局勢關于伊犁鼠兔來說并不罕見。冬天到來時,伊犁鼠兔會將青蘭、火絨草等植物的綠葉和少數花莖堆成小堆,作為過冬的糧食儲藏。此外它們還有許多天敵,比方白鼬、石貂、狐貍,以及各種猛禽。
與多在白日活動的其他鼠兔比較,伊犁鼠兔具有較強的暗視野活動能力,而其活動高峰期也多在夜間,只要冬天時才會更常在白日出沒。此外,咱們在戶外也從來沒有聽見過伊犁鼠兔宣布叫聲,這些異乎尋常的特色或許和它們數量稀疏,棲息地片斷化有關。
高山動物,氣候變化晴雨表
從20世紀開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動物開端向高海拔區域搬遷,伊犁鼠兔首戰之地,因而成為反映氣候變化的晴雨表。
鼠兔是耐高寒的動物類群,伊犁鼠兔更是喜愛在冰冷的當地日子。跟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新疆天山山區的冰川退縮加快,雪線顯著上升。冰期完畢后,伊犁鼠兔逐步退縮到天山高海拔的裸巖山峰上,這種環境改動對其生計極為晦氣。
2008年,咱們與美國、捷克的研討人員協作,證明日子在高山環境中的鼠兔現已顯著感到氣溫的上升,美國內華達州大盆地的北美鼠兔及我國天山山脈的伊犁鼠兔種群數量都在削減,且與氣溫上升有直接關系。此外,人類活動和放牧也在一點點蠶食伊犁鼠兔的生計環境。家畜不只啃食、蹂躪高山植被,隨同羊群的牧羊犬還有或許直接捕食伊犁鼠兔。在這些要素的一起效果下,伊犁鼠兔的數量自1983年初次發現以來,現已從最初的約3000只,下降到了現在的缺乏1000只,數量削減了2/3以上。2005年,伊犁鼠兔被列入《我國瀕危物種紅皮書》,2008年時又被列入《瀕危物種赤色目錄》,歸于瀕危(EN)物種。
伊犁鼠兔的瀕危狀況,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這類高山殘存動物的影響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正因為這兒的動植物面臨著高溫、掠食者和競爭者等多重影響,其數量的下降狀況也就首戰之地且愈加顯著。
時隔22年,伊犁鼠兔再次現身
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我和志愿者先后四次前往坐落伊犁鼠兔散布區的各定位觀測點調查。2014年,我和成都公益組織“秘境守護者”協作,經過眾籌籌集到了11臺紅外觸發相機,再加上各方的贊助,讓選用最新科技手法對伊犁鼠兔進行戶外觀測成為了或許。一起,咱們還組織了熱心網友參加科考活動。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自從2002年起,在咱們初次發現和這以后多年定點研討伊犁鼠兔的形式標本產地,再也沒能發現一只鼠兔的影子,甚至連其特有的圓形糞便也消失不見了。依據之前的糞便風化狀況剖析來看,伊犁鼠兔在此已消失多年。而這次在南天山庫車達坂的定位觀測點布設的六部紅外相機,也沒有拍到一張伊犁鼠兔的相片,開始估測這兒的伊犁鼠兔或許也已滅絕。
直到2014年7月11日,科研人員在新疆某地的伊犁鼠兔定位調查點布設紅外相機時,才意外發現了一只伊犁鼠兔。其時這個小家伙正躲在巖石后邊,看起來非常警惕,小耳朵豎起。咱們馬上用相機記載下了這寶貴的一會兒,時隔22年,咱們總算又得以再次見到它們。不過,咱們很憂慮這次露臉的伊犁鼠兔,會成為最終的一只。
行動起來,還伊犁鼠兔安泰家鄉
有人問我:多年如一日維護研討這種小動物的動力是什么?我對他們說:“這么心愛的小動物從國際上消失了,我能不傷心嗎?我不想傷心?!?/p>
將伊犁鼠兔置于風險地步的,并不只僅是氣候變化,還有人類活動。畜牧、日子與標本收集,一起將伊犁鼠兔面向了滅絕的邊際?,F在,咱們僅能在一些海拔較高或人為攪擾極小的區域見到伊犁鼠兔的身影了。但跟著其間許多區域成為了景色旅游地,人為攪擾和損壞正在無形中對伊犁鼠兔的生計施加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在這種狀況下,咱們期望能經過各種途徑和辦法改善該區域的辦理狀況,發動當地牧民和駐地單位行動起來,一起維護伊犁鼠兔及當地的生態環境,還伊犁鼠兔一個安泰家鄉。現在經過咱們的盡力,天山一號冰川維護區域現已批建。不過,這間隔咱們在此樹立一個綜合性天然維護區的初衷還有一段間隔。當這一方針達到,意味著除了重點維護目標伊犁鼠兔之外,還要維護這兒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烏魯木齊河上游的生態系統。等時機成熟之后,咱們期望能將這兒歸入我國新疆天山國際天然遺產地之中,然后讓伊犁鼠兔這一我國天山的特有動物在這兒得以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