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通
馬齒莧在民間有許多別稱,龜齡菜、長壽菜、荷蘭菜、馬勺菜、五行菜等等,有的當地還稱其為酸米菜和瓜子菜,多因形狀、成效、原產地而得名。但這個“五行菜”的叫法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聽上去氣勢洶洶,但這姓名因何而來?馬齒莧終究有什么養分價值和食療成效呢?
我國古代極注重中醫五行,能用五行命名的那都是很了不起的東西。馬齒莧起源于印度,但發揚光大是在荷蘭公民的手里。什么時分傳入我國已無從考證,不過明朝的李時珍是見過馬齒莧的,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其葉比并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而“五行草”一名的由來,是由于馬齒莧具有五種顏色: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
五行為五色,從現代養分學的視點來看,顏色豐厚的蔬菜養分價值一般不低。沒錯!馬齒莧連莖帶葉都能吃,可謂渾身是寶。新鮮馬齒莧的蛋白質含量豐厚,富含維生素C,每百克中維生素含量比新鮮的西紅柿還要高。在它那肥厚的葉子中,還有很多的維生素B族,即使是在蔬菜中很難見到的維生素E也能找到,是菠菜的6倍。
值得一提的是,馬齒莧分為觀賞用和菜用兩種,有人喜歡觀賞性馬齒莧規整的小葉子,養在花盆里也很賞心悅目,最重要的是,它比多肉植物好養多了。
中醫以為,馬齒莧偏寒,具有性涼解表的作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涼血、降壓、利尿。西方醫學以為,馬齒莧在平穩血壓、操控血糖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有研討標明,馬齒莧對常見的細菌有必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應季的時分常吃馬齒莧對身體很有利。下面就給咱們介紹幾個常見的馬齒莧食療方,供咱們參閱運用。
1.涼拌。馬齒莧作為野菜的一種,進口有一種苦澀感,這來源于葉子中的草酸。而草酸會導致鈣的丟失,而且添加草酸鹽類腎結石的發病危險,主張咱們涼拌之前焯水,盡量去除去為好。
值得注意的是,馬齒莧上附著的塵土和黏液較多,所以要洗潔凈后再焯水。有人會覺得用刀切的涼拌菜中有一股刀銹味兒,主張用手把整枝的馬齒莧撕成小片放入盤中,再將切碎的蒜瓣、麻醬、鹽、油等調味料逐個放入。用油能夠依據個人口味挑選麻油或花椒油,可是不宜多放,由于芝麻醬就是高脂肪食物,涼拌馬齒莧尋求的是清熱解表,能量一高就違反了咱們的初衷。
2.馬齒莧粉蒸牛肉。這是典型的鄂菜做法。將馬齒莧焯水后,放入蒸盤,將預先磨好的米粉倒入盤中,均勻拌和,讓馬齒莧和粉液混合均勻,最終在上面放切好的薄牛肉片,少量的油鹽,上汽后蒸制7分鐘即可。
這道菜的特色在于,肉有菜香,菜有肉味,而鋪在最下面的米粉蒸成膏狀,吃在嘴里感覺膏體已將肉和菜的精華都凝聚在一起,香糯無比。整道菜養分素份額調配恰當,而蒸的做規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養分,合適挑食的小朋友食用。
3.馬齒莧蒸魚。這道菜所用的馬齒莧除了焯水外,多了一個油炒的工序。將炒過的馬齒莧放在魚上蒸,和一般蒸魚比較,魚腥味會大大削減,滑嫩的魚肉進口即化,后味還能嘗出淡淡的野菜香。
除了以上這些,晾干的馬齒莧能保存很長時刻,做餡、做湯也都是不錯的挑選。馬齒莧雖好,但它歸于野菜類食材,不主張咱們多食,尤其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馬齒莧性涼、偏寒,脾胃衰弱的朋友,尤其是女人要注意少吃,孕媽媽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