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草原,你會想起哪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鄂爾多斯,仍是天山、祁連山、完達山,或是那曲、伊犁、羌塘?翻開陳舊的《樂府詩集》,一首傳自南北朝的民歌,讓咱們想起北我國那一片陳舊的草原——敕勒川,陰山下。
年月流通,歌里的“敕勒川”,已在斗轉星移中變得虛幻,其具體位置無從結論,但在現在的陰山腳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現象卻是實在存在的——陰山之北,直到悠遠的國境線,有一大片朝氣蓬勃的綠毯,那就是可謂“現代敕勒川”的烏拉特草原。
烏拉特草原坐落巴彥淖爾境內,首要散布在烏拉特前、中、后3旗以及磴口縣境內,地形從西北向東南歪斜,東南部延伸到陰山山脈的支系烏拉山,并將黃河古道構成的湖泊——烏梁素海擁入懷有,因而在平整的河套平原,與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結下了不解之緣。高山與大河的眷顧,讓這片草原的美麗勝似江南,從春天的桃紅柳綠、鶯飛草長,到隆冬的千里冰封、銀裝素裹,一年四季,雄壯高遠的北國風光總是令人陶醉。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一碧千里,跑馬無疆。
有著“塞外明珠”美譽的烏梁素海,就像是烏拉特草原邊上的一塊藍寶石,湖中鱗次櫛比地成長著碧綠的蘆葦,在岸邊勾起一道綠線,和風吹過,這道綠線就崎嶇、飄動,然后勾起草原的波紋,一向延伸到視野止境;烏梁素海南側,壯麗、雄奇的烏拉山供給了杰出的地輿調節作用,讓草原氣候溫潤,萬物健壯成長;跳過烏拉山,還有梅力更景區奇峰迭出,世界上唯一用蒙古語誦經的喇嘛廟——梅力更召躲藏于山腳,與周邊環境奇妙地融為一體,那里沒有如織的游人和裊裊的焰火,斷絕了販子之聲的打擾,獨有一種恍若隔世般的安定……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九大會集散布的天然牧場之一,烏拉特草原自古就是一片豐沃之地,前史上,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很多部族在這兒奔馳,留下了悠長絢爛的游牧文明。
現在,日子在這一區域的首要是蒙古族烏拉特部,是內蒙古區域最為陳舊的蒙古部落之一。他們的先人日子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因長于制作槍炮和器皿,被成吉思汗封為“烏拉特部”,意為“能工巧匠”。清朝中期,烏拉特部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五世孫布爾海的帶領下,遷移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清順治年間,清朝政府以封賞的方法,將河套北部,陰山及其所屬的狼山、支脈烏拉山等地分給了烏拉特部,并改編為烏拉特前、中、后三旗。跟著部落的遷徙,烏拉特文明的種子,播撒在了陰山南北的草原上,并與兼容并包的河套文明發作磕碰、交融,為河套文明增添了一抹異彩。
來到這兒,你可以身著蒙古袍,腳蹬蒙古靴,跨上追風的快馬,乘上穩健的駱駝在草原上周游;也可以在篝火的襯托下,賞識蒙古族歌舞,還可以在熱心的敬酒歌聲中,品味渾厚的馬奶酒、幽香的手扒肉。牧民家醇香的奶茶、傳統的奶食物,以及蒙古包中那些一起的民俗風情,讓人對游牧日子發生無限遙想……
烏拉特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樣安恬的圖景,也不乏雄姿英才的熱血熱情。翻開前史咱們才會發現,這一區域的文明史遠比咱們幻想的愈加源源不絕。藏在山脈中的長城與城池,記錄著戰役與看護的榮耀,而上溯到更早的舊石器時代,現已有人開端在陰山描寫永存的圖畫……
在本期策劃中,咱們的目光不只限于地輿上的烏拉特草原,而是著眼于一個有著一起文明底蘊和民族心理特征的文明區——以烏拉特草原為要點,包含了周邊的烏梁素海、陰山及支脈烏拉山等地。經過本次專題,咱們期望讀者可以愈加全面地了解烏拉特,讀懂這片土地上的天然之美和人文魅力。
或許,當你翻開本期雜志,你所能領略到的也不過是烏拉特的一角,但全部夸姣都從遇見開端——至少在這兒,咱們現已遇見烏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