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鈺霞+舒成強+幸曉佩+汪超
摘要:天然地輿部分是高中地輿課程中的理論根底,包括了較多的天然原理與規則,這關于重視理性認知的學生來說,了解這樣的課程具有必定的難度。本文發起在地輿講堂中引進包括天然地輿學規則的古詩詞,以文釋理,讓學生在輕松的文學空氣中學習天然地輿,這將極大地進步學生的了解和剖析才能,增強學生學習天然地輿的愛好和積極性,進步教育功率。
關鍵詞:古詩詞;高中天然地輿教育;教育資源;文學性質
高中天然地輿部分包括了學生有必要把握的組成地球天然環境各要素的根底原理、根本規則和根本進程常識,它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和了解才能。而現在的高中把地輿學科劃入文科,傳統的教育形式給地輿講堂營建了一種枯燥乏味的學習空氣,因而學生學習天然地輿部分具有較大困難。而很多具有稠密文學顏色的古詩詞,在表達詩人情感之外還提醒了天然地輿原理和現象。假如地輿教師能夠奇妙地把這些詩詞運用到天然地輿的教育中,將會豐厚地輿講堂,一起激起學生學習天然地輿的愛好,然后進步學習功率。
一、古詩詞中表現的天然地輿原理與現象
地輿,被稱為“包括國際的常識”,并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它與其他學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中國文學中,有很多的古詩詞包含著天然地輿學常識。例如:
(1)古詩詞與鋒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提醒了快行冷鋒過境歷時短、移動速度陜的特色;“清明時節雨紛繁,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描繪了我國江南地區因為準停止鋒構成的梅雨氣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提醒了暖鋒過境移動速度慢、并帶來溫暖濕潤氣候的特征。
(2)古詩詞與天然地輿環境的差異性。“人世四月芬菲盡,山寺桃花始怒放”(唐-白居易)提醒了垂直地帶性的規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淮南子》)提醒了緯度地帶性的規則;“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杜牧)提醒了地域性差異。
二、古詩詞使用于高中天然地輿教育的作用
1.作為一種新的教育資源,古詩詞在地輿講堂中的使用能夠豐厚地輿講堂,為天然地輿的學習發明更有生機的空氣。高中的天然地輿部分包括了較多原理和規則,教師平淡無奇、單調無味的言語會使講堂變得暮氣沉沉、學生邏輯思維易疲憊。把地輿現象、地輿規則和原理用已學過的古詩詞表達出來,能夠為學生學習天然地輿發明一個比較輕松的學習環境,然后激起學生學習天然地輿的愛好、進步學習功率。
2.古詩詞的使用,把難以了解的天然現象賦予文學的性質,便于學生了解、回憶天然地輿中的原理和規則,一起便于比照類似天然現象的異同。例如,在講到鋒面雨、對流雨和地勢雨的成因及特色時,把“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這三句詩運用于教育中,有利于學生了解回憶和比照三者的差異。
三、古詩詞使用于高中天然地輿教育的實踐事例及教育點評
本文以高中地輿(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對古詩詞使用于天然地輿教育進行了剖析。
1.教材內容剖析
本節教育重點是河流腐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在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征,難點是河流地貌對聚落散布的影響。教育方針是打破重點難點、讓學生把握河流地貌的相關常識。傳統的教育形式多是依照教材內容解說常識點,教育進程較枯燥乏味,教與學的作用均欠安。
2.運用古詩詞的教育進程
第一步:讓學生閱覽講義77頁,結合圖片向學生介紹河流發育的不同階段、不同發育階段的首要腐蝕方法以及對河谷的影響、河流不同發育階段的地表形狀。讓學生比較河谷在不同發育階段的特色。
第二步:由教師教育河流堆積地貌的概念,并用課件展現三種河流堆積地貌的圖片,讓學生知道不同類型的河流堆積地貌的詳細形狀。然后教師精講三種不同河流堆積地貌的構成機制,并讓學生概括三類河流堆積地貌的方位以及地貌特色。
第三步:經過總結河流腐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構成機制與特征,得出河流地貌對聚落散布的影響。
第四步:結合唐代詩人胡玢的詩《桑落洲》與問題來總結、收拾本節課所學內容。
下面是我國唐朝詩人胡玢的一首名為《桑落洲》的詩,請結合長江中下游某河段江心洲的演化進程圖,答復下列問題。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舊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詩中“數家新住處”或許坐落圖中的哪一方位?[②]
(2)“古岸崩欲盡”的“古岸”是指長江的哪一岸(南或北)?為什么?[南岸,受地轉傾向力影響,長江南岸受腐蝕作用。]
(3)“桑落洲”是怎樣構成的?[泥沙堆積]
3.教育點評
在此事例中,古詩詞作為總結與收拾重要常識點的東西,表現了它在高中天然地輿教育中的合理使用:首要,關于高中文科生來說,這首詩比較簡單、簡單了解,因而不難樹立詩句與常識點之間的聯絡:詩中的“古岸崩欲盡,平沙常未休”別離描繪了河流腐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構成原因;“數家新住處,舊日大江流”描繪了河流地貌對聚落散布的影響——聚落多散布于河流堆積地貌。其次,此事例中依據詩句和圖提出了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別離對應本節課內容包括的河流地貌對聚落散布的影響、河流腐蝕地貌、河流堆積地貌三個常識點。把古詩詞與問題結合起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節課常識點的了解和回憶,一起還便于學生活學活用。
四、運用古詩詞時應該留意的問題
把包含天然地輿常識的古詩詞使用于地輿教育中,能夠發揮多種積極性作用,可是不合理的使用古詩詞不只達不到抱負的作用,乃至或許拔苗助長。因而,地輿教師在運用古詩詞的時分應該留意一些問題。
1.所選用的古詩詞應該是學生已學的或許較易了解的
引證學生已學或簡單了解的古詩詞易于樹立古詩詞與天然地輿常識之間的聯絡,便于學生了解古詩詞中包含的天然地輿原理和規則。假如選取的古詩詞關于現在階段的學生來說比較冷僻或許難以了解,學生就會花較多的時刻和精力來了解古詩詞的意義,而不是發現古詩詞中包含的天然地輿現象及其原理。
2.在教育中使用古詩詞應該當令
古詩詞能夠作為講堂的引進部分以導入新課,也能夠作為霸占重難點的利器,還能夠作為常識點總結與收拾的東西。在本事例中,引證古詩詞首要作為常識點總結,假如在講堂一開始就引證詩詞,學生或許會摸不著頭腦。
3.在教育中使用古詩詞應該適量
在地輿講堂中過多的運用古詩詞,一方面,會招引學生的留意力于古詩詞,然后損失地輿講堂自身的顏色,另一方面,過多的古詩詞簡單讓學生回憶混雜。因而地輿教師在選用古詩詞時不能一味地尋求數量上的多,而是應該重視質量上的精。
結語:地輿教師把古詩詞這一跨學科教育資源運用于高中天然地輿的教育中,能夠為講堂添加顏色,協助學生攻破天然地輿學習的重難點,為學好天然地輿部分打下堅實的根底。一起,地輿教師在講堂中運用古詩詞時還應該留意遵從當令、適量、難易適度的準則,然后做到古詩詞的合理使用,為天然地輿的教育發揮積極作用。
通訊作者:蔣良群endprint